在潮汕,只要开个工厂就能赚钱?
听了这话,“厂二代”们不语,只是一味摇头、默默报考公务员。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公务员考试中,广东省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惊人的25.8万人,居全国之首;即将进行的广东省考,也有超8万人报名。
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潮汕地区的“厂二代”们。
这群本该继承父辈工厂和财富的年轻人,竟然纷纷选择逃离车间,转向体制内“上岸”。
当“壕”气的潮汕“厂二代”都开始求稳,我们这些普通人该何去何从?
提起潮汕,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有钱”!
潮商,作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最著名、对中国经济影响最深远的存在。
据数据显示,2015年的福布斯全球华人富豪榜上,有34位潮汕人名列其中,其中,拥有6000亿财富以上的就有11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商中,不仅有李嘉诚、陈弼臣、马化腾这样的商界巨头,也有无数制造厂商艰苦奋斗、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潮汕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分布着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工厂。
据统计,2022年,潮汕三个城市——汕头、潮州、揭阳各区县中,年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的规上工厂总共有4831家,在广东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塑料制品、五金配件、玩具厂、纺织服装厂……一座座工厂夜以继日地转动着,将“潮汕制造”源源不断地向全国乃至全球输送,它们通过一步步的打拼,造就了潮汕制造业的强劲实力。
然而,近几年,潮汕制造业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一些做传统产业的工厂接连倒闭,也有一部分企业因为产业升级而惨遭淘汰,截至2023年底,潮汕地区的规上工厂数量减少了足足103家,剩余4728家。
虽然这还不足以撼动潮汕制造业的地位,但是,却给工厂“掌门人”们敲响了警钟,无数的工厂开始思考转型。
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实体经济受到重创,越来越多的工厂“掌门人”意识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开始将权力移交给下一代,以求突破。
由此,“厂二代”们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一部分“厂二代”接棒后,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拥抱互联网,为工厂寻求到新的出路。
“95后”何佳阳,就是其中之一。
何佳阳家的工厂,是“中国瓷都”潮州的一家传统的陶瓷工厂,在她接手之初,工厂也和中国大多数制造业工厂一样,走着传统的外贸路线,受到多方掣肘:
在开发设计端被品牌把控,以致在海外的产品款式陈旧,被年轻人嫌弃;销售端又被贸易公司把控,想要开拓渠道,却又缺乏话语权。
长此以往,陶瓷厂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一番思虑,何佳阳说服了父亲改变策略,进行“尝新”。
首先,将时下流行元素融入到陶瓷制造上。
比如,在电影《芭比》大热时,工厂便推出了芭比粉的杯子、盘子,迅速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工厂的销售额创下了新高。
其次,在销售上从B端转向C端,从线下转向线上。
何佳阳没有“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带领团队运营多个跨境平台,在第一款陶瓷保温杯意外“爆单”、日销5000单后,陶瓷厂一发不可收拾,2023年跨境零售销售额超过了2500万。
如今的何佳阳,荣获“阿里巴巴外贸新势力十佳青年”称号,成了网络名人,她家的陶瓷厂——东阳陶瓷厂也成了潮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与何佳阳爸爸对她的信任相比,很大一部分“厂二代”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他们在自家的工厂里,一个月只能拿到4、5000元的薪资,还不如一个工薪族。
等到实际决策时,父辈做不到真正放权,自己又“人微言轻”,根本插不上话,再加上他们担心自己做出的决定给工厂带来风险,所以,即便父母的决策是错的,他们还是会选择服从。
与其让他们在厂里浑浑噩噩度过几年,“厂二代”们宁愿不接班。
据数据显示,近三年已有60%的厂二代明确表示不愿接班了。
除了这种情况,还有的“厂二代”直接给自家的工厂“干黄了”。
张强来自汕头,从父辈起,家里就经营着一家服装厂。
据他所言,10年前,他家服装厂的人工成本在20%-30%之间,2023年已经飙升到了47%。
当时,他的父亲便想到了购买机器替代人工,然而,谈何容易?
一台机器,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却因为订单不稳而无法回本。
张强也曾试水过直播电商,由于不懂电商,且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他三个月投入200万购买流量,却没有激起任何水花。
多重打击之下,张强只好和父亲商议,关掉服装厂。而工厂的关闭,也意味着他的“厂二代”之路就此终止。
之后,张强放弃了创业的想法,开始认真考虑更稳妥的职业选择——考公“上岸”。
像张强这样想法的“厂二代”大有人在,据悉,2022年粤东公务员报考人数相比之前增长了42%。编制,似乎已经成为“阶层保卫战”的主战场。
《时代周报》一篇题为“潮汕厂二代决定考公”的文章一经发布,便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议论。
有人感叹:果然,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也有人就此得出结论:这一代的年轻人,不如父辈吃苦耐劳,也缺乏父辈的魄力,已经很难做到“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所以才会选择更稳定、轻松的“体制内”。
其实,这句话有失公允。
时代的浪潮,裹挟着两代人。
我们的父辈时常感慨“以前钱真好赚”,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后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再加上一些捕捉市场需求的敏锐眼光,一般就能很快起步。
而现在呢?
各种市场几乎趋于饱和,门槛低、没有竞争力的工厂势必会遭到淘汰,退出历史舞台;没饱和的大多是具有相当高资金或技术壁垒的行业。
从这点来看,“厂二代”们注定艰难。
他们能做的,要么是大幅度提高资金和技术门槛,要么就是提高工厂创造力、打造个人品牌,积极拥抱线上、线下商业环境的变化,完成工厂的转型升级。
而这,恰恰也是我们普通人“逆袭”的关键。
当然,选择稳定的工作同样很好,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一切都是为了生活,安心即可。
参考资料:
1、界面新闻:中国“厂二代”备战黑五,用多多跨境打开生意新天地
2、潮州商务:95后海归“厂二代”借助跨境电商出圈逆袭
3、时代周报:当潮汕“厂二代”决定考公:电商带来产业大转型,不是人人都能抓住这机会
作者:月浅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