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年是1960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署65周年。虽然日本战后宣布“放弃战争”,成为“和平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紧跟美国脚步,将中国当做主要防范和遏制对象,强化日美安全同盟,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这不仅不能令日本更安全,反会加剧周边紧张局势,也加重了日本国内经济压力。日本应吸取历史教训,真正走上和平友好之路,让“和平国家”名副其实。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石田隆至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

二战后,日本宣称“放弃战争”,成为“和平国家”,日本社会对此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然而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对日本的警惕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近年来有所升高。其原因之一是日本否认侵略战争、修改基于反省侵略战争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政治措施层出不穷。同时,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不断升级安保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虽然日本自卫队已经拥有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力量,但近年来政府却仍不断推行使和平宪法无效化的强军政策。舆论也反对增税、大幅增加军事预算,但由于社会普遍认为日本是“和平国家”,周边国家则在实行“扩张主义”,因此缺乏积极的有规模的反对增强军备的行动。

1951年9月,第一份《日美安保条约》签订时,日本尚处于侵略战争失败后的被占领时期,条约是由时任首相吉田茂主导,在缺乏国民支持的情况下签订的。战争的伤痕还历历在目,出于“不想再次被卷入战争”的想法,1960年修订安保条约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战群众运动,被称为“安保斗争”。为了强推新安保条约,时任首相岸信介甚至只能以辞职作为代价。在这一时期,日本社会有着明确的战后观,即战败后的“和平国家”定位与《日美安保条约》是互不相容的。

今年1月恰逢日美新安保条约签署65周年,那么65年后的今天情况怎样呢?曾经被慎重回避的“日美同盟”一词无论在政界还是舆论界随处可见。即便使人联想到军事同盟,人们对其与“和平宪法”下“和平国家”的矛盾也已不再认真。考虑到在当年的侵略战争中,日本的军事力量也是以“防卫”“解放”的名义肆意施暴,周边国家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之所以产生这种危机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除了日美同盟之外,日本没有其他安保体制的构思。65年前,保守派中也存在着将日美安保体制作为权宜之计,将来摆脱对美从属地位,再开展自主外交的想法。而现在,无论左右翼势力都毫无顾忌地宣称“日美同盟是基轴”。其依据是传统的威慑理论,即本国安全可以通过对他国保持军事优势来实现。由此可见,战后日本虽然名义上成为“和平国家”,却依然与战前军国主义国家特征保持着连续性。

近年来,日本政府以中国的“威胁”为借口不断修法,不仅取消了对军费开支的限制,而且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甚至先发制人打击敌方基地。但实际上,中国的军费增长始终保持在与其经济增长相匹配的范围内。在此不得不提及战后日本长期提高军力的实情,即使从1967年高度成长期的后期算,至上世纪90年代,其额度超过10倍以上。而今尽管经济停滞30年,军费却翻番。在少子高龄化加剧、国民平均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民众承受着税收和社会保障的重负。日本政府以并不存在的“安全威胁”为由,单方面强化日美同盟,只会削弱民生福祉,加深周边紧张局势。

除了增强军备外,难道日本就没有其他确保安全的途径吗?战后因东西方冷战,日本拒绝承认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时,曾诞生了“以民促官”的民间外交,民间层面努力推动与新中国和解,建立友好关系,通过实践追求名副其实的“和平国家”。近年来,友好运动的推动者逐步高龄化,加之社会整体右倾化的影响,和平友好运动不断萎缩。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日本团体和人士坚持脚踏实地反省侵略,努力建立信任关系,其中大阪人山桥宏和就是一个例子。山桥积极主张“日中友好是最高的安全保障”,一直与压迫工人主体性的势力相对峙,其对手也是敌视共产主义、阻碍与中国和平友好的势力。他认为政府如果不继续推进违背“和平国家”之实的军备扩张,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就有充分的条件过上人性化的生活,而且日美安保体制的矛头主要指向虚构的“威胁”——中国。正因为如此,山桥呼吁日本民众和劳动者应与中国人民实现友好连带,由草根阶层开创并实践日中友好,进而令日美安保体制存在的条件不复存在。

“日中友好是最高的安全保障”这一口号,并非仅仅停留在安保层面,而是开创性地追求以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为焦点的“人类安全保障”,完全从本质上超越了日本政府战后致力于构筑军事安保的思想与实践。

在不问政治立场一致鼓噪“中国威胁论”的现今日本社会,这样的问题意识与活动甚至会被指责为空想或不切实际。但是,“通过日中友好实现保障安全”正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精神所在,是将战后日中关系的处理提升为国家间和平共生原则的尝试。上世纪70年代,日中两国曾为世界贡献了如何将处理侵略历史化为携手共建未来友好和平的智慧。只要坚持《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就无需劳民伤财的军事力量扩充,这样的两国关系不仅惠及两国民众,更会受到其他周边国家的欢迎与信任。当“和平国家”名副其实时,以“防卫”为目的的自卫队也就更加合理。

更进一步地讲,加入“一带一路”,与更广大的各国一道追求发展,可以为陷入困境的日本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因此,和平友好之路才是现实可靠且长久的安全保障。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Live up to its nam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万焯燃亦有贡献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