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去年12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公告,包括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严控这些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等,实施更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
当地时间2月21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在此之前,中方还曾从2023年8月起对镓和锗两种关键金属实行出口管制,而这让作为美国盟友的日本遭受了长达18个月的供应限制。一些日本官员和企业高管称,中国升级对半导体原材料的出口管制,正威胁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
日本官员注意到,除此之外,中方近期还对钨、碲、铋、钼、铟相关物项实施了出口管制。他们担心,这一系列管制措施可能将要求大量日本企业向中方报告对美国的产品出口情况。例如,为特斯拉汽车生产马达、为博通公司的光通信激光器生产砷化镓或为苹果iPhone手机生产半导体的日本制造商,可能需要从中方获得出口许可证。
日本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镓、锗和石墨消费方” 《金融时报》
据报道,日本企业是全球最大的“3G消费方”,所谓3G,就是镓(gallium)、锗(germanium)和石墨(graphite),这些材料用于电机、芯片和电池等关键电子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
比如,镓对于高频雷达技术、5G通信和电力电子至关重要。随着先进的功率半导体即将转向使用镓材料而非硅材料,镓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而中国控制着全球98%的镓供应。
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曾于2023年7月3日发布公告,决定自当年8月1日起对镓和锗两种关键金属实行出口管制。根据日本官方统计数据,由于中国早些时候实施的这一管制措施,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镓已经受到影响,下降了85%。
而就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再掀“关税战”,对华加征10%关税正式生效的当天(2月4日),中方一口气打出五记组合拳予以反制,其中就包括对钨、碲、铋、钼、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有日本官员表示,涉及到钨的出口管制已经影响了日本企业。
一名日本政府官员声称,中方于去年12月实施的这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相当于“向世界其他国家某种形式的经济宣战”。该官员认为,后续再实施的出口管制意味着,“中国不仅针对美国”,并指责中方的措施“完全超出以往基于国家安全实施出口管制的全球规范”。
有日本官员和企业高管辩称,中方对一种产品允许含有多少镓而不受新规定约束的规定不明确,他们认为遵守中方规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镓在供应链中无法追踪并确定其最终用户。“全球供应链错综复杂,镓迟早会流入美国,这是个大问题,”一名日本以外的镓用户则这样说道。
中国在全球镓、锗供应领域有重要地位 NHK
据定价报告机构阿格斯(Argus)称,自去年12月初以来,中国以外的镓价格飙升了23%,达到每公斤640美元,自2023年7月以来更是翻了一番以上。
一些生产含镓产品的制造商称,他们打算避免提供信息以获取中方的出口许可证,因为最终用途要么太难掌握,要么属于机密。他们还表示,计划依靠中间贸易商来获取材料和许可证,并建立能够维持数月的库存。
今年1月16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曾指出,中方高度重视出口管制工作,注重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持续加强和完善出口管制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善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战略资源相关物项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属性,中方将充分参照国际惯例,更好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并根据自身维护国家安全等需要,适时依法增列有关战略资源,加强出口管制。
《金融时报》援引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贸易律师杨杰的观点称,中方将在多大程度上严格执行出口管制,从另一方面来看,可能取决于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就在去年12月中方出台更严格出口管制措施的前一天,当时还在执政的拜登政府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发起了三年来的第三波打击,进一步加大了对华半导体出口的限制措施,试图以此阻止中国开发先进半导体。
美国过去三年来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发起数波打击 资料图
当时,外媒普遍将中方反应视作对美国出口管制的迅速反制,同时注意到了公告中的一句表述:“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违反相关规定,将依法追究责任。”
彭博社对此也刊文指出,中方已着手将上述出口管制延伸至中国境内外的公司,并将中国产品或含有中国零部件的产品纳入制裁范围。这标志着,中国开创了禁止他国企业向美国出售产品的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美国仍在变本加厉滥用对华出口管制措施之外,就在上个月月末,日本政府也推出了自己的限制措施版本,要求对与先进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相关的21项产品出口进行许可限制。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曾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全球产供链的安全稳定,始终执行公正、合理、非歧视的出口管制措施。中国政府依法对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的通行做法,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国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