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在文章下面的评论挺有意思的。

一是我文中提到了以前曾经以宽松能用手机著称的学校,现在也收紧了尺度。我没说学校,然后下面评论区一顿猜测,出现的名字有华附、省实、二中、执信、广雅、铁一。所以你看,印象这东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我们对学校的观感也是如此,以前是这样子的,可能换了校领导班子,或者因为某些事情(例如成绩太好要紧抓成绩)等就会改变,所谓“今时唔同往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二个有意思的,是我文中用了广大附中作为例子,评论和私信里都有还在目前或曾经在广附就读的家长感谢我,还用上了“终于”。

这恰恰也说明了刻板印象的存在。只不过,广大附中因为集团规模足够大,做好自己子弟兵的留生工作就能“喂饱”高中,所以并没有太需要在意外界的看法罢了。

前天我提到最近发现有的学生在选择高中的时候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是希望学校足够舒服,业少,考试少+简单,老师管得得松,假期多,补课少

就着前天的话题,今天我还想展开一下。

中考学生的年龄已经步入10后,相对应地,这批学生的家长也基本是80,85后,甚至90后(不是说我,你们别看我)。相对应地,大家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简称三观)和我父母那一辈的家长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硬件考量在择校中的占比显著提升。玉岩中学宿舍改造后一举成为区属第一梯队,清湾、广州实验中学奢华的硬件配套吊打老城区学校,这些都是他们吸引学生的一大利器。

包括陆续“开门迎客”的那些省市属学校的新校区,但凡去参观过的学生,再去和老城区的老牌高中对比,高下立判。甚至还有对某老东山(不是一所)学校“叙利亚风格”宿舍的调侃。

追求舒适,这在我们那时候非但不是风气,甚至是“政治不正确”。是啊,我们父辈灌输的都是吃苦耐劳,读书是第一要务,其他都不重要,为了好环境选择不确定性更强的新学校,绝非主流。


注意,我只是在陈述,没有站边。甚至非要我站边的话,我也会站在现在这些“贪图享乐”的学生这边。毕竟,人要能吃苦不假,但也没必要“没苦硬吃”啊,谁不想吃好睡好,也不代表我吃好睡好就不认真学习,不代表我就饱暖思淫欲了是吧。

比起环境,更大的,更能够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和不同意见的,其实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对待求学过程中的“卷”

有以身作则诠释什么叫“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的。


有从小到大升学靠祖传房子,靠摇号,靠文昌的躺平派。补课?民办?不可能,这辈子都不可能。

两派水火不容,互道SB,你说我不思进取,我笑你没房收租。

然而,实际上两派又都不是主流。更多的是那种躺太平了卷一卷,卷累了躺一躺——你别看人们在网上喊得声音大,事实上这才是普通人。

我也是普通人,从当年读书到现在长大也是如此,普通家庭,普通学校,普通牛马。

既然做不到一直卷,那么就更应该思考如何挑合适的时间卷,如何更聪明地卷

就整个人生而言,从初三开始到高考的这几年,无疑是其中一段最值得卷的岁月。我们也不是在灌鸡汤,从实用主义出发,但这一波卷下来,很可能就决定了你未来几十年的起点在哪里,甚至奠定了未来不用那么卷的基础。

在这个应该卷的阶段,劳逸结合可以,但强调说不卷的高中,为了招生能理解,但如果行动上也在践行这一点,其实我觉得是不太容易出成绩的。毕竟,指望学生自来卷,对多数人来说不太现实,外力逼一逼总要有吧?

至于聪明地卷,就是方方面面了,包括宏观一点的,比如选科选专业选大学选职业;也包括微观一点的,比如致力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有限的时间花费在哪里比较值得等等。

不知道,有没有同学能听得进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