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同样是鲜活的虾,为什么基围虾和小河虾的价格要相差近一倍?”2月18日,上海海洋大学“新农班”60多名学子走进松江的生鲜集市迎来新学期的“第一课”,跟班导师、水产与生命学院高级工程师王春结合学生的现场“新发现”不断地提问,启发学生们思考分析。
在水产品市场,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向摊主询问鱼类、虾类的价格变化趋势。水产与生命学院2024级学生郑嘉滢说:“平时从来没有关注过水产品的价格,今天实地走访一圈,才真正有了切实的感受。”
“新鲜度、品种、养殖难度……都在影响着价格的波动。”在导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逐渐打开了思路。“品牌和供求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另一位跟班导师、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姜启军教授补充说,水产品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相关,如果脱离了鲜活的水产品市场,掌握水产品经济规律就失去了根基。
同学们跟着导师逛农贸集市。学校供图
围绕上海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上海高等教育主动响应,在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设农业经营管理硕士专项班,在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卓越农林创新班,通过培养模式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新学期开学,上海海洋大学60多名学子已全部完成从普通班到“专项班”“创新班”的衔接,开启教学新模式,把书本带到田间地头,把课堂搬到蟹塘水库。
“只有通过实践的课堂,才能真正掌握好知识。”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玉峰表示,“专项班”“创新班”的课程特色就“新”在社会实践、专业模块。除了增加社会实践课时,更强调“一线”现实场景。
跟着导师“逛”市场,跟着行业“老板”访基地,学生们表示收获颇丰,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具象、立体起来。在上海昆秀水产专业合作社,学生围着“行业导师”顾红明问个不停。他们有太多的谜团需要解开:“都市农业经济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一只蟹’能带动三产发展?”
“在选拔面试的时候就更加看重学生对农村农业的兴趣和志向。”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江敏介绍,两个班的培养模式都更加“接地气”,要让学生到真实情境中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一线调研、实地操作,学校还特别邀请渔业经济领域专家为学生们现场授课。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表示,希望能够以开设“专项班”“创新班”为契机,全力求解“怎样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切实服务行业发展的人”这一命题,培养出一大批知农爱农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
作者:任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