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万物生长,松江水上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在位于泖港镇的大泖水产基地,蟹农们正抢抓农时,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扣蟹的投放工作中。



早晨8时,大泖水产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几名经验丰富的蟹农熟练地拉起地笼,笼中活力四射的扣蟹,令人眼前一亮。经过清洗和消毒后的蟹苗集中放置在容器中,十余名工人围成一圈,精心分拣出外形完整、大小均匀的优质蟹苗,并以每包5公斤的标准称重打包。随后,蟹苗被有序运往蟹塘,按照科学比例进行投放,确保每一只蟹苗都能在最佳环境中茁壮成长。


“耐低温水草伊乐藻刚刚种植完成,蟹苗投放工作紧跟其后,昨天,大家都忙到夜里12点多。”大泖水产相关负责人顾怡介绍,“稀放蟹种”是黄浦江大闸蟹“松江模式”的关键一环,关系到成蟹的产量和品质。从近两天的情况来看,今年蟹苗合格率达到90%以上,成果喜人。


当天,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带领团队来到现场,考察蟹苗培育进展。科研人员随机抽取蟹苗样本,测量其体长、体重等关键指标,为科学养殖提供数据支持。“今年扣蟹培育质量相当好,不仅规格大而且十分整齐,肥满度高,反映出蟹苗的基因优质稳定,较为一致。”王成辉仔细观察手中的扣蟹,点头称赞道。


据悉,大泖水产自去年授牌中华绒螯蟹“江海21”亲本培育基地以来,除了承担国家级良种“江海21”亲本培育外,还在上海海洋大学指导下参与中华绒螯蟹新品种的研发,建立起边育种、边验证、边应用、边效益的育种新格局。今年大泖水产基地投放的扣蟹为中华绒螯蟹“江海21”M系,这一新品系正是王成辉教授及其团队在成功选育“江海21”优质大闸蟹种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发的成果。王成辉表示,希望此次选育的M系新品种,能够在表观的生产性能和内在的遗传性上实现双重提升,从而助力上海河蟹种源在全国范围内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文字、图片:刘芮孜

编辑:周雨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