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月末,咨询室来了一位43岁的唐女士,神情略显沧桑,见到我的时候她很客气,还没等我开口,她就说这次是为自己母亲来的。
在小聊一会儿后,唐女士苦笑着告诉我,她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69岁的母亲相处;
因为母亲总是爱囤积一些旧衣服,旧物件,旧东西堆得满屋都是,时常令唐女士不知道如何下脚。
母女二人也时常因为怎么处理这些旧物件而爆发多次争吵。
有一次傍晚唐女士急着找东西,没注意看地上,还被一个旧鞋子绊了一跤;
差点摔倒在地,母亲看到十分愧疚,但是也并没有改掉囤积的毛病。
因为母亲以前过过苦日子,成长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在日常生活中她总是很节俭;
在她眼里所有的旧东西都有价值,多年来的生活让她养成了囤积旧物的习惯。
即便现在生活越来越充裕,唐女士的母亲也无法放弃囤积东西的习惯。
一、囤积症的基本特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舍得丢东西的唐女士的母亲有可能患上了“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对旧事物的执着并不是个例,十分常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囤积症患者的规模大概在总人口数的2.5%—6%之间,每50人中可能有1-3人受囤积症的影响。
囤积症指的是有过度收集事物的病症,即便这些事物具有一定危险性且没有任何用处,囤积症一般也会伴随着对扔掉旧事物的焦虑。
舍不得扔掉旧东西,其实是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囤积症背后往往有一些深层次心理。
二、安全感缺失与匮乏感
囤积的直接作用就是填补,填补心理上的焦虑或者空虚;
通过积攒这些旧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即便这些事物没有任何实用性与价值。
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囤积事物的人,往往有着并不幸运的童年;
因此他们的心中总是有一块地方填不满,对于生活的环境也十分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与焦虑感。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数据显示:
近三成大学生从未使用过自己收藏过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收藏信息,囤积信息可以给他们带来“收藏=学习”的安全感。
这种数字囤积症与物品囤积症的原理大同小异。
囤积的事物就像高高的堡垒一般,更像盔甲一般将自己与焦虑,不安隔绝开来,从而寻得一丝轻松与自在。
三、情感依恋与心理补偿
人的情感依恋方式往往和童年经历有关,不健康的依恋方式往往会带来一定的性格缺陷;
囤积症患者往往会将囤积的物件当做一种情感寄托,对这些物品产生一定的情感依恋。
天津一个独居老人在家囤积了足够用十几年的食物(比如米面油)和从未使用过的物品;
还养了十几只猫狗,几百平米的房屋因为这些物品无法正常使用,也时常散发出臭味,最后求助专业家政才得以清理干净。
对于老人来说,他早已将这些猫狗,食物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他的精神载体。
因此他们往往无法接受扔掉这些物品,这些物品与他们的情感满足深深关联在一起;
当物品被丢掉之后,会产生情感需求的缺口和焦虑心理,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物品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
四、强迫性囤积
对于某些人来说,囤积物品是一种强迫的重复性行为,这种囤积不仅是性格缺陷;
也是一种精神障碍,这种强迫性的囤积会严重的影响日常生活,也会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影响。
物品的堆叠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愉悦感,也会解决他们的情感情绪问题,如果停止囤积,丢掉物品反而会让他们陷入痛苦之中。
因此相比于用囤积物品来当精神寄托的行为,强迫性囤积行为是强迫症的一种;
这种囤积是强迫心理导致的,而强迫症的成因十分复杂,强迫症引发的囤积行为也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
这种行为比前三种不舍得扔东西的囤积行为更难纠正,这不仅涉及到心理层面,也涉及到病理层面。
关于这种行为的治疗,一般采用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
通过对患者进行“丢弃脱敏”的方式,让患者逐步消解自身的焦虑与不安,逐步建立起正常的心理与行为方式。
不过所有的治疗都基于接纳,基于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如果你总是不舍得东西,执着于旧事物带来的安全感。
不如放下对未来的焦虑和对未知的偏见,让过去过去,给时间时间。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