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时不时想起过去不开心的事,搞得自己心绪烦乱暴躁难安; 很多事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可就是忍不住各种猜测,焦虑得不行; 回到眼下生活,又被无数人和事搅扰得内耗严重,吃不好睡不好。 甚至还会不受控的难过、恐慌、愤怒,直至对人生丧失全部希望。
作家玛格丽塔·帕索斯说:其实,很多人心里有个“悲伤电台”。
每天不定时地播放着忧伤,听得久了,生活里的快乐便所剩无几。
玛格丽塔本人就曾深受心理疾病困扰,是重度的抑郁症、恐惧症患者。
她看过无数医生,大把大把地吃过药,可都无济于事。
最后,还是靠自己研究心理学,用强大的心力完成了自我救赎。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她将几十年的探索,浓缩成一本小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她借此书,想告诉所有迷茫内耗的人。
苦难重重的一生,外界总有指望不上的时候。
唯有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你才能在千难万难中救赎自我。
1
人活于世,没有谁的身上不带伤
在书里,作者玛格丽塔,先讲了自己不幸的童年。
1976年,年仅4岁的她,生活在祖父的庄园里。
这里风景如画,有湖泊、小溪和茂盛的果树。
在外人眼里,这座庄园简直是小孩子的天堂。
但只有玛格丽塔知道,这里是她怎么逃也逃不出去的魔窟。
每天傍晚,当其他孩子疯玩的时候,她会被看管她的保姆锁进浴室。
保姆瞒着全家人,还威胁她如果说出去,就杀死她的妈妈,把她送去孤儿院。
最可怕的是,狭窄窒息的空间里,她没有任何食物和水,更不能求助。
小小年纪的玛格丽塔日复一日地被关禁闭,而这一关就是整整四年。
这导致了她在长大后,患上了幽闭恐惧症,连电梯都不敢坐。
8岁后,她因为上学搬离了庄园,移居到城市麦德林。
本以为逃脱了保姆的魔掌,可她又陷入了更大的麻烦中。
在麦德林,有两大贩毒集团,天天械斗。
今天是激烈血腥的枪战,明天是震耳欲聋的爆炸。
一次,出门上学的她,眼睁睁看见有人死在了眼前。
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家。
童年的经历,给玛格丽塔留下了很大的创伤。
除了幽闭恐惧症,她还有明显的“灾难化思维”。
凡事很悲观,特别容易焦虑,整个人看起来神经兮兮。
在书里,她说:
“生活在这个压力巨大的世界中,人常常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哪怕你小心翼翼,仍躲不过命运的摧残。
即便四处奔逃,也躲不过突如其来的意外。
有人童年时遭受过欺压霸凌,有人在工作中备受打压;
有人感情上受过伤,还有人被生老病死折磨……
恰如作家毕淑敏所言,和命运厮杀,哪能不受伤呢?
其实,吃点苦不算什么,受点累睡一觉也会好。
疼就疼在心里的伤口,看不见摸不着,还无药可医,始终难以愈合。
背负着伤痛生活,是生而为人的宿命。
而这种内心的煎熬,却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2
上天能拯救的,是愿意被拯救的人
看书时,作者对自己焦虑症的描述,令人心有余悸。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她正常出差,身体事先并无一丝不适,可就在机场候机时,她突然感到极度紧张。
随后便头晕呕吐,浑身发热,心怦怦直跳,喘不过气来,也无法行动。
她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死掉了,好在关键时刻,几个好心人出手相助,将她火速送往医院。
然而,全面检查后,医生却一个个束手无策。
因为她根本就没病,各项指标都正常。
最终结论就四个字——压力过大。
但她不这么认为,那种垂死的感觉,绝不是压力过大这么简单。
于是,她又重新跑了几家医院。
什么心脏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肠胃科乃至心理诊室都看了遍,一通折腾下来,结果还是老样子,外界始终没有一个人能帮到她。
万念俱灰之际,她选择回家休养,也正是这个契机,她开始面对自己。
在书里她坦言,一直以来,不管碰到什么,她都习惯性地往坏处想。
后来还是丈夫提醒她,换个思路想想看,说不定结果会不一样。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作者开始逼自己转变。
比如,工作遇到难题,过去她会悲观地认定这件事将害自己丢了工作。
而现在,她会告诉自己,工作难题说不定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好机会。
观念一转,她发现自己能做的事很多,便一门心思着手处理。
做着做着,心中就不见了苦闷,只剩喜悦和满足。
尝到自我疗愈的甜头后,作者又开始深入研究心理学。
最终,她得出一个结论: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而最好的医生,也是我们自己。
只要开始自救,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你,再深的疤痕也能愈合。
就像她本人,在没有任何药物辅助下,她治好了自己的幽闭恐惧症和焦虑症。
再碰上麻烦,像家人生病,领导找碴这种事,她的第一反应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缠于一些毫无用处的负面情绪。
她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好,完全开启了生活的良性循环,日子是越过越顺畅。
《肖申克的救赎》有句台词: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还有谁能救你?”
人在低谷时,一味外求常常求不来解药,唯有自救,才能换来一线生机。
主动迈出一步,去直面痛苦,去百般求索,去为自己赴汤蹈火。
上天能拯救的,从来都是愿意自救的人。
做自己的医生,这世界就伤不了你分毫。
3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
《纽约时报》称它是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心理学家皮拉尔称它为真正的“大众心理学”。
还有无数读者响应说:“这是一本谁都能学会的书,翻开它你就踏上了自救之旅。”
自救不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幸福的责任。
如果你的内心也备受煎熬,不妨做一次自己的心理医生。
①面对焦虑:一根橡皮筋搞定
在书里,作者给焦虑的诊断是,一种名为“Y-SI”的病毒。
所谓“Y-SI”,西班牙语意为“要是……”,指的是过度悲观的预测。
要是工作丢了怎么办?要是父亲的病好不了怎么办?要是孩子成绩差怎么办?
诸如此类的“Y-SI”,深藏在我们心底,令我们一碰上点事就开始慌。
怎么办呢?
作者开出的药方是:一根橡皮筋。
把橡皮筋套在手腕上,只要你开始“Y-SI”,就弹一下橡皮筋。
用疼痛提醒自己停下这种悲观预测,把精力收回当下。
别嫌麻烦,别怕疼,让这种提醒化作肌肉记忆。
从根本上掐断胡思乱想的源头,就不会陷入内耗之中。
②面对愤怒:披上海豹外皮
作者承认,在愤怒时保持镇定,绝非易事。
但你每一次的克制,都是对自我心性的锤炼。
关于止怒,作者有个办法,就是让自己披上“海豹外皮”。
海豹厚厚的皮,能帮它阻挡严寒,我们也可以披上一层外皮,修炼自己的钝感力。
是是非非,纷纷扰扰,本就无足轻重,完全可以忽略掉。
不必凡事计较,也不必事事走心,一切顺其自然,情绪就不慌不乱。
把自己活成一道屏障,就能把一切恼心事挡在生活的门外。
③面对恐惧:建立健康的精神饮食习惯
作者观察到,很多人活得担惊受怕,并非身涉险境,大多是因为外界刺激。
比如看了交通事故的报道,会害怕家人出事;听闻一些行业动荡,就怕自己丢了饭碗。
为此,她想了个办法——建立健康的精神饮食习惯。
第一步,清空生活里的精神垃圾。
不过度获取信息,尤其是负面新闻、谣言、八卦;
远离负能量爆棚的人,拒绝和他们一起杞人忧天;
少看恐怖电影、暴力视频和那些制造恐慌的言论。
第二步,多摄入“精神蛋白质”。
所谓的“精神蛋白质”,就是一切积极、正能量的精神食物。
多读好书,与积极的人做朋友,看励志片、喜剧电影;
一个人独处时,就冥想、运动、唱歌、接近大自然,享受每一天。
当我们内心的能量足了,就有勇气驱散一切恐慌。
④面对悲伤:饮用“感恩”的快乐水
作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悲伤能促使身体分泌有毒物质。
一个不快乐的人,特别容易生各种病,且久病不愈。
鉴于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悲伤这种“毒药水”,净化为有益身心的“快乐水”。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感恩。
感恩,是保持快乐,疗愈自己的一大秘诀。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里还哪有什么值得我们悲伤抑郁?
坎坷,是淬炼自己的机会;背叛,是识别人心的契机;
生病,是提醒你该休息;失败,促使你复盘反思……
积极地看待问题,一切都是成长的好时机,都值得满心欢喜。
当你学会自我安慰与宽解,心中的悲苦就烟消云散了。
如今,年逾半百的玛格丽塔·帕索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完全不再是曾经那个慌里慌张,愁容满面的可怜人。
在书里,曾有人问她:“您现在真的一点烦恼没有?从来不会生气吗?”
她笑笑说:当然会生气和伤心啦,但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沉溺于苦海”。
书的最后,她写道:
“无论遭遇什么,你都要相信,你的内心有你想要的一切。”
人这辈子,在命运的明刀暗箭中穿梭,免不了受苦受伤。
千般滋味,万般愁苦,像带刺的荆棘将你我捆绑束缚。
但只要敢直面痛苦,我们就能斩断一切忧思愁绪。
不管遭遇什么,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自救的希望。
这世上没有救世主,我们自己才是命运的摆渡人。
从明天起,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用信念,用智慧,用方法,抚平负面情绪,治愈一切的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