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雨水”的阳光洒在博山炉神庙外台阶上,快门一闪,一个镜头定格历史。

“选择在炉神庙行拜师礼,不是迷信偶像,而是从传统中寻求行业的凝聚力。”当天,正值雨水节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关东海自陶腰包以传统师徒礼制,正式接纳12名博山琉璃手工艺人为徒,为博山琉璃古老的“三昧真火”带来一股清新活力。


徒弟房宏向师傅关东海敬茶

“师徒之礼”破冰“琉璃孤岛”

“我收徒弟,只是一个象征。我想表个决心:我要做这件事情,希望更多的人来听课。”关东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道出了此次收徒的初衷。

在12名徒弟中,既有从业二三十年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有“00后”新生代设计师,个人的从业经历也涵盖琉璃吹制、热塑、灯工、雕刻等琉璃制作的全工艺链条。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山琉璃商会会长孙云毅表示,关东海教授长期以来关注博山琉璃发展,并提供了很多无私帮助,这次把12位同仁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收为弟子,对他们个人而言是一种幸运,一种荣耀,但对博山琉璃行业更是一件幸事。

关东海坦言,从第一次来到博山,20年来,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博山琉璃的设计理念提升上去。博山琉璃有传统、有传承、有工艺,唯一缺憾就在创新。虽然大学的师生们也来博山琉璃企业实习,也对企业有所帮助,但是太有限,形不成系统。


关东海教授(右)跟徒弟们交谈

作为中国玻璃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关东海深耕中国玻璃科学与艺术数十年,一手开办了清华大学玻璃艺术专业,2024年玻璃作品《塔》被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此前有作品被德国亚历山大·图特谢克基金会收藏,多次策划国家或国际级展览,并屡获国际大奖。

这一次,关东海放下“教授”身份,以传统“师徒”之名,与工匠们一起补足博山琉璃当前最迫切一块短板——琉璃的创新与设计。

徒弟李大喜说,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国外顶尖玻璃制作大师之间的差距。

博山传统琉璃可以看做是一座“孤岛”,技艺精湛,设计不足,不缺“手脚”,缺的是“大脑”。

为何选择最传统的师徒制?关东海早年曾经试图通过校企合作推动设计升级,却因知识产权壁垒和信任危机屡屡受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东海最终选择以师徒纽带打破僵局,“我毫无保留教给你,你毫无条件按师傅的话去做。”

基于对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了解,著名作家刘培国感慨道:今日之仪式,是文明火种的传递。琉璃之美,在于通透晶莹;匠心之美,在于纯粹执着。愿师徒携手,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孙凤军大师(右)邀请关东海教师担任博山琉璃艺社总顾问

跨越二十年的“琉璃情缘”

关东海与博山琉璃的渊源,始于2005年的一场“意外”。彼时,他在青州办画展,偶然跟朋友一道来到探访博山琉璃工场。

游览过山头古窑村,参观过孙即杰大师的琉璃工场,关东海看到了博山特殊的陶琉文化传统,这一切,与他此前去过的祁县、大连等地玻璃生产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观感和体会——博山保留了传统的琉璃烧制方式和技艺,除了传统的吹制、热塑,其套料雕刻、灯工技艺更是让人惊艳。

一次在与张维用大师的交谈中,老人拿出一本清代孙廷铨的《颜山杂记》,关东海立即感觉博山与北京的距离被琉璃拉近了。博山的小炉匠和清宫“造办处”,数百年前就多有交集。

此后二十年,关东海经常往返于北京与博山。还曾计划撰写一部以《琉璃八老》为题,专门反映琉璃大师的专著。遗憾的是,由于素材搜集艰难,至今没有完稿。

但在这多年了解中,关东海意识到,博山琉璃匠人们能完美传承古法,但却因自身眼界所限,难以突破;作品生动逼真,却困于“匠气”,难成“艺术”。

做同样一个蝈蝈,别人也能做的一样逼真。没有原创,何谈思想和艺术?

“我们手上的活儿没问题,但设计方面确实感觉差距很大。”李大喜坦言。

关东海意识到,若仅靠院校“输血式”帮扶,博山琉璃终将沦为“传统琉璃制作遗址”。唯有让工匠们掌握设计思想,才能激活艺术创造力。

琉璃之魂在火焰中淬炼,但琉璃的未来,应该在所有工匠的设计稿纸上。


关东海在颜神古镇给徒弟们讲授中国书画

“我跟孙即杰先生是朋友,孙云浩接过父亲留下的事业之后,做了许多事,我们之间是兄弟。”关东海在跟博山琉璃工匠长达20年、两代人的交往中,多次带学生到博山实习和工匠们一起探讨生产的工艺。

“总是感觉有隔膜。”关东海认为,高校的设计样稿难以落实到琉璃工场生产中,而琉璃工场的现实,又难以支持耗时耗物的学术研究。

2025年,春节前,关东海终于想到了彻底解决的办法:公开宣布了自己的收徒计划,最初只是想招收四五个人,没想到,最后竟然达到12人,而最近慕名来听课的更是有三四十人之多。

博山琉璃的“五年之约”

“今天,我们结下师徒之谊,我要带大家勇担振兴博山琉璃事业的重任,树立行业新风范,用行动来做事,通过我们齐心协力的奋斗,提升我们的琉璃创作和制造水平。为博山经济和文化发展出力,为把博山建设成美丽富饶的琉璃之都而努力奋斗。”关东海在致辞中这样说道。

关东海与徒弟们约定,用五年时间,看看大家能有什么变化,博山琉璃有什么变化。

“我们中国有3000年的琉璃生产历史,同时还是玻璃制品第一出口国。”关东海认为,博山要打造“世界琉璃小镇”,首先要建成中国第一所琉璃培训学校,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第一座玻璃美术馆,第一个国际画廊……成为“世界琉璃小镇”这一愿景背后,其实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好在迈出了第一步:博山炉神庙的这场“师徒之礼”,让博山琉璃“别开生面”。

在拜师仪式上,博山琉璃艺社孙凤君大师表示,此次收徒有6人是艺社成员,因此邀请关东海教授担任艺社总顾问。关东海教授欣然接受,同时希望博山能够出现在中国琉璃行业内像西泠印社一样有威望的行业团体,为博山的琉璃发展助力。

李大喜告诉记者,在关老师的课上,他第一次感受到跟传统琉璃制作教学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关老师先让大家各自“闭门”画同一题材,最后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结果风格天差地别,反映出大家对艺术各自不同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老师没有讲一个字,学生却都不约而同静下心来,从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特点。“这是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的跳跃,从而在设计理念方面形成敢于破局的勇气。”

“我们深知自己的不足就象一道沟壑,需要用汗水和努力去填平。请相信,我们拥有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坚定的决心。”徒弟房宏的表态,其实也代表了整个博山琉璃行业的决心和期待。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付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拼搏。外来的帮助总是有限,还要从自身寻求力量。”关东海这句话,与其说是谦逊,不如看做对徒弟们的期待与督促。


拜师仪式结束后,关东海师徒和所有见证者在炉神庙前合影

“博山历史上有两张著名的照片,一张是博山玻璃公司成立时候的合影,另一张是聚乐村饭庄成立时的合影,这两张合影都分别见证了博山玻璃和餐饮业的兴旺和繁荣。”拜师礼结束后,在合影时,博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福源感慨道,他盼望博山能收获第三张照片。

“关教授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博山培养人才,如果没有对博山的厚爱,怎么会耗时耗力,不图任何回报来做这样一件事情?”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孙雪红感慨,遇上关东海教授,不单是博山琉璃行业的福气,更是博山的福气。

炉神庙的炉火燃烧了四百余年,如今一场拜师仪式不仅是技术到艺术的启蒙,更意味着博山琉璃工匠们设计思想觉醒的倒计时。

“我们的使命,是让博山琉璃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未来,博山能否蜕变为东方“穆拉诺”?正如关东海期待更多人来听课,而这道答题,也需要更多的人共同来努力完成。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