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开开心心出门,一开门就发现邻居家挂着两个大红灯笼,把整个楼道照的如同恐怖片片场,你会感到害怕吗?
来自上海普陀区某小区的老周,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怪邻居”!
不仅仅是两盏直径半米的灯笼,全天候发光配合门框上反光的铜制山海镇、玉石狮子、五帝钱等十余件风水摆件,将原本素净的楼道改造成"玄幻现场"。
更戏剧性的是,这些装置全部朝向老周家,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老周作为一个七旬独居老人,会向媒体大吐苦水,声称每天出门都被吓一跳。
住户的特殊装修不止于此,他竟然将原本开发商统一安装的玻璃改成了全屋防弹玻璃,还是单向的,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样子,玻璃在阳光下形成强烈反光,给对侧的住户造成了光污染。对侧的住户曾多次投诉过,但这家人根本没有任何整改。
而且,老周邻居下加宽30%的入户门将消防管道包进装饰门套,同小区另一处房产也被复制了相同配置。
物业透露,该业主自称经商人士,对于“风水”这种一直相当在意,在双亲相继离世后,便开始搞出这一套来,从最初的小麒麟摆件又进行了装修,发展到如今规模,门脸装修的相当夸张。
个人如何装修,以及怎么布置自己家门口按理说属于个人的事情,但毕竟这属于常规高层住宅,还是一梯两户,电梯门以及两个入户门紧密的排列在公共空间中,这时用如此特殊的“装扮”,必定是需要考虑邻居的意见了。
虽然根据网上的资料,虽然这位邻居家摆放的东西,都属于镇宅保平安的类目,但毕竟全是正对着老周家门,还挂俩大红灯笼,老周有意见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红灯笼,已经影响到了老周正常出行了。
"个人装修自由该止步于何处?"这个问题在该事件中显得尤为突出。
法律界人士指出,虽然《民法典》288条明确“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规定损害相邻权益”,但对于老周遇到的这种具体到红光照明、风水摆件朝向等问题,是否能够认定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城管部门坦言,现有法规对这类"心理压迫式"装修缺乏明确界定,执法相当困难,唯一能明确处置的只有占用消防通道问题。
更棘手的是,包裹消防管道的装饰门套是否构成安全隐患,需要专业机构认定,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月时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邻居仅是在消防管道外包裹了一层装饰物,并不影响管道的使用,对于能否成功认定也不太乐观。
物业提供的整改记录显示,2023年至今已发出7次书面通知,但收效甚微。业主采用"拖字诀",拒接电话、委托代理出面、对于整改通知书更是熟视无睹。
这场纠纷暴露出的管理盲区值得深思,执法依据滞后性,当传统风水文化遭遇现代社区,现行法规缺乏针对性条款;其次是执行效能问题,单个部门权限有限,需要消防、城管、物业等多方协同。
关键还在于文化认知差异,或许邻居眼中"保平安"的布置,在老周看来就构成了心理压迫,对于他这样一个七旬老人来说,的确存在一些隐患。
在媒体报道的评论区下面,还有人猜测这户人家或许因父母离世,直接将房子改为了“骨灰房”,因此才将玻璃换成了单向玻璃,就是为了不让其他人看到屋子里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只能说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在广东广州,也有一户人家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她遇到的邻居比老周更可怕,让邻居王女士崩溃不已。
王女士的这套房子原本是出租给了其他人,这个邻居跟王女士家的租客发生了点矛盾,为了泄愤,邻居就开始在王女士家门前又是撒冥纸又是倒香灰,甚至有时还烧起了纸。
租客面对这种情况,直接选择报警,可即便是立案了也没了下文。王女士好心自己赔了钱给租客,让其搬走了,可即便是租客已经走了,邻居依然是我行我素,没有任何改观。
王女士也向物业反映了邻居的做法,可物业、街道办、社区轮番上阵,邻居都是置之不理,撒的纸钱还不让物业打扫,弄得王女士相当崩溃。
从道德层面来说,王女士邻居的做法并不符合祭祀礼仪,更是违背了社会公德。从法律层面来说,这位邻居在楼道里烧纸的行为,更是危及公共安全,一旦出现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当私人信仰与公共空间狭路相逢,谁该为“心理压迫”买单?上海与广州两起极端案例,将现代社区治理的深层矛盾赤裸裸地撕开。
一边是挂满风水摆件、用防弹玻璃隔绝外界的“玄幻楼道”,一边是撒冥纸、烧香灰的“恐怖走廊”,这些看似荒诞的冲突背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规则的激烈碰撞。
当事人以镇宅保平安之名,行视觉暴力之实。以私人领域为由,践踏公共空间的安全与秩序。
当大红灯笼的诡异红光24小时笼罩邻居家门,当消防管道被装饰门套悄然包裹,所谓的“自由”早已异化为对他人生存权的挑衅。
更令人不安的是,现有法律面对这类“心理战”式的纠纷,相当无力。城管、物业、消防多方推诿,整改通知书沦为废纸,最终演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持久战。
这场闹剧暴露是社会治理的认知盲区,当风水文化从私人庭院蔓延至高层公寓,当祭祀仪式突破家庭神龛闯入公共楼道,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传统”的适用边界?
在密集的现代社区中,个人行为自由或许应该以“不制造他人心理负担”为底线。但谁来界定何为合理信仰?何为精神压迫?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必然共存,我们唯有在尊重与约束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才能让“远亲不如近邻”不沦为一句空话。
您认为,这道难题的破局点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