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正在一步步占领城市街头巷尾。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可谁又能想到,电动车主们私底下可没少吐槽。

就拿充电来说,“充电焦虑”这事儿听说过吧?充电桩不够,排队成了家常便饭,本来想着开新能源车绿色环保、省钱省心,结果一到充电站,“续航80公里,排队2小时”直接把快乐封杀。

如果说排队只是因为桩少,那有些事儿就是人为添堵了。你肯定见过那种充电完了车不挪的“神车主”吧?人家明明充满电早就能走,可车就硬生生“霸占”在那里。



排队充电

于是,为了遏制这种“充完不走”的情况,某知名车企宣布,以后超时占位,分分钟收你钱,别以为停着白占就能心安理得。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瞬间炸了锅,支持的、反对的争得面红耳赤。



电车充电充完不走

别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刨刨这笔“超时费”背后的学问,看看到底是收费在割韭菜,还是在替规则打补丁。

超时占用费收取的“迫不得已”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绿牌汽车数量已经飙到了2472万辆,但充电桩只有1024.3万个。这是什么概念呢?差不多两台半车抢一个桩,供需直接劈叉到天边了。

有人会问了:“既然知道充电桩少,那赶紧多建不就行了吗?”这话听着有道理,但现实没那么简单。建一个充电桩可不是插根电线那么轻松,选址、设备、运营成本、维护费用,哪样不烧钱?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地皮紧张,随便找个地方安桩都得斗智斗勇。所以说,资源紧张这个锅,真的不是谁想背就能解决的。



于是,很多车企开始“动脑筋”了。既然桩不够用,那就想办法让现有的桩“跑”得更快一点,提升效率呗。超时占用费就是这么来的。简单说,这收费的逻辑很朴素,充满了还霸着不走?对不起,罚钱!让资源流动起来,公平点,效率高点,不香吗?

有些车企还特别“有情调”,摆出一副“我收这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大家好”的姿态。比如特斯拉、蔚来、理想这些车企都公开表态:“超时收费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充电体验,保障桩位有序利用,绝对不是为了薅车主的羊毛。”听上去有点温情脉脉的意思,但车主们买不买账就是另一回事了。



特斯拉超时占用收费标准

车主对超时占用费的不同看法

聊到这儿,你可能也猜到了——超时占用费这个事儿,不是所有人都拍手叫好。车主的反应,基本分成两个阵营:一边“暴躁型”,另一边“佛系型”。咱们先来看看反对派,他们的槽点,可以说是一箩筐接一箩筐。

  • 提示不醒目

有车主抱怨,充电站的收费提示就像隐形墨水写的,根本看不清。比如某投诉平台上,有关超时收费的投诉条数已经突破400了,关键词都是类似的:“没看到提示”、“被扣费才知道”。试想一下,你正充电呢,刷刷手机、眯会儿眼、聊个天,醒过来发现:哟,超时了!收费!



超时占用告示覆盖不够

  • 收费差异太大

再一个,让车主无法忍受的,是收费标准的不统一。数据摆在这儿,有的充电站每超时1分钟收费1块钱,有的直接飙到6.4块,换算下来,每小时能收384块!

而且,同一城市不同运营商的收费都能天差地别,有时候你真感觉自己在玩“充电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站的价格会有多离谱。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凭啥同样的电桩,用起来价格还能“看脸”?公平呢?



各品牌超时占位收费标准

说完了反对派,再来看看支持派的观点。虽然他们人数可能没那么多,但说的话也挺有道理。

  • 提升充电桩利用率

有人举例,说理想汽车在一些试点站点开始收超时费后,效果立竿见影,占位现象大幅改善。这些车主觉得,超时收费让那些“充完不挪”的人收敛了很多,充电桩的效率蹭蹭往上涨。用他们的话说,虽然收费不舒服,但总比排队一小时,等半天没位强吧?



充完即走,提升充电桩利用率

  • 保障公平使用

试想,你开了一天车,电快见底了,结果到站一看,所有桩都被占着,而且好几辆车已经充满了还赖着不走,那种无力感你懂吗?在这种情况下,收费就像一把正义的锤子,把那些不自觉的行为给砸了。你可能会想,这种行为文明吗?可事实是,有时候让人守规矩,确实得靠点“经济手段”。

谁动了我们的“公共资源”?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充电桩属于谁的?车企的?运营商的?还是大家伙的?严格来说,充电桩其实是一种公共资源,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所有新能源汽车车主的用电需求,就跟马路上的公共停车位一样,谁都能用,但谁都不能占着不走。

问题就出在这儿——公共资源一旦缺乏约束,就容易被滥用。



停在充电桩的绿牌车

  • 收费背后的“算盘”

说到收费,就不得不提——成本和收益。车企和充电站运营商推出超时占用费,真的只是为了“大公无私”地提升效率吗?当然不全是,商业逻辑总归还是得讲经济账。

咱们先看成本。一个普通的快充桩成本大约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之间,再加上土地租赁、设备维护、电力供应等费用,充电桩的运营成本其实不低。很多车企表面上喊着“服务用户第一”,但实际上,充电桩长期被占用而得不到有效利用,会让运营成本大大增加。



占位费收取规则

试想,如果一个充电站每天能服务100辆车,如果占位现象严重,可能实际只能服务50辆车,运营效率直接打个对折。为了弥补这部分损失,运营商很可能就会把这些“沉没成本”转嫁到车主身上——没错,说的就是高额超时占用费。

但收费本身又有一个微妙的“副作用”,那就是价格弹性。简单来说,车主对这个收费的态度取决于他们的时间和预算。比如,对于时间不紧张的车主,一听说收费,可能就会赶紧充完电挪车,而对那些真的有急事、时间宝贵的人,他们可能愿意为多停一会儿付费。

这种机制在经济学里叫需求调节——价格高了,用的人少了,价格低了,用的人多了,从而达到供需平衡。



小鹏汽车超时占用收费标准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价格能不能定得“刚刚好”? 如果收费过高,可能把很多车主“劝退”,引发强烈反感,而收费过低,又起不到调节作用,让占位现象继续泛滥。

理想的价格应该既能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又不会让消费者觉得被“割韭菜”。这就是为什么制定一个透明、统一的收费标准这么重要的原因。

如何提升用户体验?

聊了这么多,其实,要想让电动车主们少“吐槽”、多点赞,靠的是多方合力。

  • 完善提示与标识

很多车主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开开心心去充电,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收费规则“藏着掖着”。为了避免这种“信息不对称”,充电站的提示和标识必须更醒目、更清晰。比如,直接把收费标准和规则写在充电桩旁边的大屏幕上,用大字、显眼的颜色标注,甚至还可以用动画和语音提醒,让人一目了然。



超时占位小程序提示

此外,除了物理提示,还可以通过App、微信小程序、短信等渠道,及时提醒车主充电状态和费用详情。想象一下,你在家休息时,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提醒:“您的电动车已充满电,目前已开始计收占位费,请尽快挪车哦!”是不是既贴心又实用?既避免了高额费用,又让人对服务多了一分好感。

  • 统一收费标准

目前充电站的收费标准确实差异巨大,尤其是超时占用费这一块,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些地方收费低得像“福利”,而另一些地方却贵得离谱,堪称“豪华消费”。这种不统一性除了让车主感到困惑,还影响了政策的公信力。



超时占用费不同运营商收费标准不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可以牵头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比如,明确每分钟、每小时的收费区间,同时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的动态调节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定价,让车主清楚“该花多少钱”,也让运营方“赚得心安理得”。

如果觉得完全统一难度太大,也可以参考通信行业的“套餐模式”。比如,根据不同的充电桩类型、服务等级和使用频率,设计多种收费模式,让车主可以根据需求自由选择。这种灵活定价机制,可以提升用户满意度,鼓励更多人使用公共充电设施。

  • 技术创新

解决充电难题,技术才是“硬核武器”。比如,现在有一些充电站开始试点智能调度系统,根据电网负荷和充电设备的使用状况,合理分配充电任务。



私桩共享

另外,“私桩共享”模式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简单来说,就是鼓励私人充电桩向公众开放,车主通过App预约充电时间和位置,既可以缓解公共充电桩的压力,还能让私桩主获得一笔收入,达到双赢的效果。这种模式在一些试点城市已经初见成效,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鲜和便利,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充电难、占位贵。



超时占用费的设立,无疑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出的药方之一。它通过经济杠杆的方式,试图让车主们更有秩序地使用充电桩,减少资源的浪费。然而,这味“药”究竟是灵丹妙药,还是有副作用的权宜之计?这显然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