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闪闪的红星》自诞生以来,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主角“潘冬子”的主要原型之一,就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儿子许光。
俗话说,将门出虎女。许光的女儿许道江长大后,也参军入伍,还成为了火箭军首位军事女博士。
1932年,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离开大别山以后,之后就和母亲、妻儿断了联系。直到1948年,在开国大将王树声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和家人团聚。之后,许世友将儿子许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和海军舰艇学院学习。
1965年,母亲在家乡病重。当时,许世友正在东南沿海指挥军事演习,脱不开身,只能让儿子许光回家乡照顾奶奶,替自己尽孝。
就这样,许光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前程,回到了家乡——大别山下的革命老区河南新县。曾有人问许光,后不后悔回老家。他说:“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老区工作,能够服务老区百姓,同样无上光荣。”
许光一生淡泊名利,清廉正直,为家乡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解决老区通话难、通电难的问题,他四处奔波,到处反映情况,争取援助,领导了当地第一座微波站和第一条高压线路的建设工作,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大功。
许世友将军去世后,武汉的一位领导曾提出将许光调到军区机关工作,结果被他婉言谢绝了。许光一直牢记父亲的教诲,将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家乡的建设。
在担任县人武部副部长的多年时间里,他走村串户,立下了下乡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三不”规定。
2013年1月6日,许光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去世前还将自己省吃俭用的二十万元全部捐给家乡。葬礼那天,数千名乡亲自发赶到他的出生地,为这位老干部送行。
2015年,许光被追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许光和夫人杨定春一共生育了四个子女,分别叫许道昆、许道仑、许道江、许道海。这四个孩子的名字,是爷爷许世友取的,寓意像“昆仑”一样高大,像“江海”一样宽广。
许世友在孙辈身上寄托了厚望。他曾送给许道江一本《毛泽东选集》,还经常给兄妹四人寄《邱少云》、《雷锋》、《董存瑞》等小人书。
有一次,许世友问孩子们,长大了要做什么?孩子们说想当兵。许世友听了对说:“不要光想着当兵,还要好好学习文化,当兵也要当一个有知识的兵。”
小时候,许光常带孩子们去看《闪闪的红星》。但直到父亲去世,许道江才知道,电影主人公潘冬子的主要原型就是父亲本人。这部电影教育影响了几代人,但作为主要原型的许光生前却从未跟子女提及此事。
在许道江的印象里,父亲许光从来不把自己当高干子弟,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
两个哥哥从部队复员后,父亲没有找人替他们安排工作;妹妹从师范大学毕业后,也是回到县城教书,没沾过一点光。
许道江高考的时候,想把户口迁到南京。因为河南是个人口大省,高考录取分数往往比其他地区高。当时,许世友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这点小事对他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
可是当她给爷爷写信说了迁户口的事情以后,许世友很快回信拒绝了:“就在本地复习,考不上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到农村去劳动!”
一开始,许道江有些失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能理解爷爷拒绝自己转户口的用意。许世友是在教育子孙后代,无论职务多高,都不能搞特殊化、人情化。
1986年7月,许道江考上北京军医学院,之后又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她是火箭军部队首位军事学女博士,后来出任火箭军卫生局局长,大校军衔。
在许道江看来,自己之所以能成为火箭军部队首位军事学女博士、正师职干部,离不开父亲和爷爷的教育,离不开从小融入骨子里的红色家风。
参考资料:《开国上将许世友长孙女许道江回忆一家四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