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杜晓丹

2月20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三核引领 烟台担当”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烟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忠介绍重点工作打算时提到,2025年民政部门将围绕应对人口老龄化、慈善城市品牌打造、规范社会事务管理、兜牢民生底线、服务社会治理等五个方面展开工作。

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不少于8200户

发挥老龄事业统筹协调职能。加快完善老龄事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对老龄工作的整体统筹,系统谋划养老产业、养老消费、养老金融,积极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在优待政策、敬老助老、法律服务、志愿服务、金融惠老等方面办实事、做好事,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加强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管理,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需求,打造20家失智照护机构(含失智照护单元)和护理型示范机构,探索开展“五床联动”,推进智慧化养老院建设,年底前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0%以上。

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扎实实施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今年年底前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2600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不少于4800人次。巩固深化“五心”助老服务,推动和支持社会力量形成要素互通、服务互融、公益互助的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样板。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不少于8200户。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构建完善城乡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

提升县域养老服务能力。以县域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打造一批镇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推动构建县域统筹、城乡协调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争取新设立慈善地标(空间)10处以上

壮大慈善主体。坚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赋能,实施“慈善+”发展模式,提升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资金募集、项目实施、服务开展等能力,推动慈善组织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争取年均新增慈善组织15%以上,培育精品慈善项目30个以上。

建强慈善阵地。发挥“金种子”社区基金示范带动作用,支持社区慈善基金、慈善社区、慈善街区发展,争取年均新增社区慈善基金10%以上,引导慈善资源向基层延伸拓展,让“家门口”慈善触手可及。

强化慈善监管。建立完善慈善领域综合监管机制,探索开展“信用+阳光”慈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闭环式监管,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格局。

浓厚慈善氛围。建好用好慈善文化馆、慈善地标等慈善文化传承创新平台,争取新设立慈善地标(空间)10处以上,深入开展慈善文化“六进”活动,加大慈善事业褒扬力度,让行善者受尊重、有地位。

探索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制度

加强殡葬管理服务。突出殡葬公益属性,落实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加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供给,加强殡葬领域综合监管,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推广公益性海葬和节地生态安葬,不断提升殡葬惠民利民服务水平。

加强婚姻登记管理。落实“跨省通办”等政策,拓展婚育户一件事等应用场景,抓好婚姻登记数据质量提升试点,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倡导文明健康的婚俗新风。

加强残疾人福利保障。坚持“普惠+特惠”的原则,健全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优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探索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制度,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切实增进残疾人生活福祉。

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聚焦全面覆盖兜住底。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健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强化动态摸排管理,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重点抓好低保边缘和刚性支出2类困难家庭认定,形成按照困难程度分层管理的梯度救助格局。加强儿童福利保障,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关爱服务质效。

聚焦精准施救兜准底。加快数字民政平台优化改造,运用“大数据+铁脚板”,精准匹配救助供需,有效实施救助帮扶,构建人员主动排查、资源主动链接、服务主动匹配的一站式救助模式。

聚焦协同高效兜牢底。拓展社会救助集成办事项类别,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帮扶协同机制,大力发展服务类救助,统筹整合救助资源,推动基层一窗受理、分类救助。抓实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构建“区域中心站+区市级卫星站+镇村救助点”的“1+15+X”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凝聚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络合力。

探索“地名+”项目,发挥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

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效能。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健全社会组织登管协同机制,推动实现审管联动全链条监管,完善社会组织年度报告、等级评估等制度机制,统筹推进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有效发挥服务高质量发展作用。

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水平。做好市区内未命名道路摸排和新建道路命名工作,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及时对农村主干道、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道路启动命名,持续推动地名上图。深挖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等资源,探索“地名+”项目,发挥地名助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加强区划地名文化建设,提升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强化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开展县级界线联检和界桩巡检。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