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青月
2025年,城市发展格局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逐渐淡化,不少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性质以及城镇正在被重新界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其中长沙城市性质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 —— 从“长江中游重要中心城市”摇身一变成为 “长江中游中心城市”。
要知道,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每一次定位的调整都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从“重要中心城市”到“中心城市”,二字之差,却意味着长沙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战略地位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城市能级重构,长沙凭什么卡位“中心”?
很多人或许会心生疑惑,失去了“重要”这个定语,难道不是意味着被降级了吗?
实则不然,事实上,在我国的规划用语体系内,含“重要的”是次级,不含“重要的”才是顶级。直接以“中心城市”相称,标志着长沙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地位发生质变,既是长沙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对其在中部崛起中承担更大使命的期待。
长沙能够成功卡位“中心”,从区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跃升为“核心引领者”,首先得益于长沙蓬勃发展的消费“向新力”。
在消费领域,长沙一直走在创新的前沿,不断探索新的消费场景和模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在长沙市岳麓区的海底捞旗下焰请烤肉铺子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这里,消费者享受美味烤肉的同时,还能体验到洗头、编发等特色服务。这种独特的消费模式,让消费者在一顿饭的时间里,满足了多种需求,大大提升了消费的趣味性和便利性。
这些创新的消费模式,也为长沙的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2024年1 - 11月,湖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285.16亿元,同比增长5.5%。
消费新模式的兴起,既激发了大家的消费热情,又让长沙的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其次,也离不开长沙不断提升的产业“竞争力”,其中,工程机械是长沙的“金色名片”,在全球市场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作为“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已经培育出了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
近年来,面对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弱周期,长沙的工程机械企业纷纷扩展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长沙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8个月,湖南出口工程机械217.5亿元,比2023年同期增长24.1%,其中长沙占比超九成。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的产品畅销161个国家,对沙特、荷兰、巴西出口平均增长172.5%。
在传统工程机械产业持续发力的同时,长沙的先进储能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崛起。
以宁乡经开区为例,这里形成了涵盖正极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环节的产业链闭环,是国内少有的拥有完整储能产业链的地区之一。
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为长沙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长沙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方面走在了前列。
最后,长沙极为强大的人才“吸引力”同样功不可没。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末,长沙常住人口为1042.06万人,2023年末常住总人口1051.31万人,增加9.25万人。
人口的集聚和迁移,往往能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长沙的人口增长纪录能够在一众省会城市中表现亮眼,得益于它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教育医疗水平,稳居中部省会第一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保持在7以下的房价收入比。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长沙还一直秉持最大诚意、最高礼遇、最优服务吸引人才,不仅出台了“长沙人才政策45条”“研发人才政策10条”,还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正因如此,长沙中高端人才净流入全国前三,人才总量超315万人,“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中部第一,入选全国“2024人才友好型城市”。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高层次人才选择来到长沙创业、就业,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长沙的发展潜力,或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经济首位度提升,长沙能否继续拓展中心城市的“权力边界”?
城市能级跃升,是对长沙过去发展成果的高度肯定,更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一方面,新的定位如同投资引力“增幅器”。
2024年,长沙实际使用外资27.9亿美元,占全省60%;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3家,同比增长8.3%;共引进重大项目203个,总投资额1714.16亿元。
而新定位明确了长沙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国家层面认可,这无疑为长沙的投资环境增添了强大的吸引力,或将为长沙带来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促进长沙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另一方面,经济首位度提升,还能发挥出产业升级“加速器”的作用。
在传统产业领域,长沙经开区在2025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就表示,未来3年,将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两主一特”产业为核心,实施六大攻坚行动,力争到2027年形成2个千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
而在新兴产业领域,长沙也将继续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助力企业在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成果。
除此之外,凭借新定位,长沙在长江中游地区协同发展中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与武汉、南昌等城市加强产业协同合作,共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比如,湘赣两省联合创立的 “湘赣红” 农业公共品牌授权产品近400款、年产值近30亿元。浏阳、醴陵、上栗、万载共建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烟花爆竹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达85%以上。
越来越多合作项目的推进与实施,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也将提升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总而言之,从“长江中游重要中心城市”到“长江中游中心城市”,长沙已经实现了城市能级的“华丽转身”。
这一转变,既是对长沙过去发展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未来,长沙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维,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新篇章”。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