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部署建设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图为一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掠过海心沙亚运公园。 南都资料图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周怀峰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秦海鸥
广州市社科院国际商贸研究所研究员揭昊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202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广州综合实力和城市功能实现由内到外、由量到质、由形到神的全方位跃升,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广州如何更好担起重任?南都记者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解读报告中释放的新信号。
平台建设
推动重大平台开发建设,旨在挖掘更多发展潜力
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勇当新征程改革开放排头兵,支撑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排在今年的工作安排的首位,其中提到要优化重大发展平台开发建设,打造更多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表示,除了如广州开发区等已有较为成熟的平台,广州还注重发掘其他各类平台经济,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报告中提到的平台,和广州“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16字空间发展方针一脉相承。“比如东部中心是“珠江-东江”两江东进战略的具体实践,发展潜力巨大,是打造新广州的重要平台。”
报告提到要推动番禺经开区和天河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平台,“经开区、高新区升级后会获得更大的管理权限、也有更多政策工具。”欧江波说,实际上,像番禺经开区和天河高新区虽然只是省级平台,但产业基础深厚,前者的汽车产业、后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大湾区乃至全国都非常有竞争力。“所以,我非常看好他们的升级之路。”
对于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欧江波认为需要注重三点。一是高度重视创新,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能够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并对促进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第二是要重视产城融合的打造。“平台、园区不能只做产业,而要注重产城融合发展,这样才能实实在在留住人,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欧江波认为平台经济打造还需注重整体营商环境的打造。“广州仍需对接对标国际一流,拼服务、拼环境、拼配套,奋力推动营商环境迈上更高水平。”
产业发展
打造万亿级“智车名城”,要强化生态赋能
报告明确提出,广州要狠抓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型,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快打造“万亿产值、智车名城”。
早在2022年,广州就提出打造“两城两都两高地”的目标,其中的一城正是“智车之城”。从“智车之城”到“智车名城”,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表示,在全国各大城市均在发力“智车之城”的当下,广州提出打造“万亿产值、智车名城”,这要求广州汽车产业在功能定位上强化生态赋能、在关系定位上强化开放协同、在水平定位上强化系统提高。在如此目标的牵引下,广州汽车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有望迈上新台阶,实现创新能力增强,集成能效提升,集群能级跃升,科技和产业融合互促双强。
“‘智车名城’跟城市品牌联系到一起了,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张振刚看来,打造“智车名城”,关键在于实现汽车产业从产业集群到产业生态系统的跨越。“政产学研用金服等各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协同,形成共创、共享、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这不仅仅意味着在数量上增加企业和产值规模,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形成高效协同、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
他还提到,“智车之城”跃升到“智车名城”,还涉及到城市内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协同关系的重构。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较为完善的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更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广州不能关起门来搞‘智车之城’,而要立足广州市,面向大湾区,放眼全世界,以开放的姿态来进行生产要素、创新要素、人才要素、资本要素等高端要素的资源汇聚、系统集成、策源创新和辐射推广。”张振刚说。
张振刚表示,广州制造业正从依赖传统产业优势逐步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型。作为广州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产业也应积极拥抱数智化浪潮,特别加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智车之城’要融入‘智能之城’的大环境里面才会有生命力。我们要把人工智能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抓队伍、抓平台、抓创新、抓资本、抓标准、抓品牌。”张振刚说,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浪潮将至,在这个历史性的重大机遇面前,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座。
科技创新
首提面向产业部署关键技术实验室
报告首次提出,部署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空天深海等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实验室,以及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为什么聚焦这些产业技术?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周怀峰认为,广州提出的这些技术攻关方向,都属于科技产业中高端前沿技术集成的代表,对广州未来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秦海鸥认为,广州发展这些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一定优势,且有很好的产业发展空间、市场需求。而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部署,不仅限于技术布局,还包括新技术场景、新管理模式等全链条布局支持企业创新,这些配套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非常重要。
“与国家基金委合作创设广州联合基金,支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被首次写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这将为广州带来哪些新利好?秦海鸥认为,这可以进一步提升广州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水平,也有利于吸引国际化人才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来到广州。
周怀峰则建议,联合基金不仅面向高校、科研院所,还要面向各类企业,特别面向民营企业研发人员;不仅支持基础理论研究,更要支持应用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甚至还可以与地方产业基金、孵化基金、风险投资等资源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强化政府投资基金协同机制”。对此,周怀峰认为,市场化的风险投资往往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后期阶段,政府引导基金则需要靠前发掘“种子选手”、投早、投小,对创新型团队和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激发并增强创新者的信心。
提振消费
可打造“赛事+文旅+科技”融合样板
报告指出,广州市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发展首发经济、赛事经济等业态。
“在扩内需、促消费背景下,首发经济成为提升商业环境、激发消费活力的重要发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发展首发经济作出重要部署。”广州市社科院国际商贸研究所研究员揭昊表示,“首发”具有新颖性、稀缺性,能满足消费者差异性、个性化消费需求。“广州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吸引全球品牌首店、首展、首秀落地,支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体验方式、场景空间等,打造消费潮流风向标,将有力推动千年商都品质焕新,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也具备发展赛事经济的坚实基础与显著优势。“十五运的举办更是提供了难得契机,将给广州带来巨大的流量与关注度,对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形成直接拉动效应。”揭昊指出,通过赛事筹备,广州可整合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打造“赛事+文旅+科技”融合样板,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同时,依托政策、产业与区域协同优势,探索构建“数字驱动、产业融合、湾区联动”的赛事经济新范式,为全国大型赛事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广州方案”。
报告指出,广州要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实施“广交会+”行动。
“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揭昊认为,实施“广交会+”行动,旨在突破传统展会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产业链协同、制度创新等方式,扩展广交会的功能和影响力,撬动产业升级、消费扩容、城市国际化等多重目标,提升广州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城市更新
建议推广“自筹资金、拆危建新”危旧房改造模式
去年动工的全省首个由业主“自筹资金、原拆原建”的危旧房改造项目花都区新华街集群街2号今年1月已正式完成验收,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广应用‘自筹资金、拆危建新’危旧房改造等模式”,对此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表示,花都新华街集群街2号的案例有重要示范意义,广州老城区的很多老旧小区改造都可以成为这种模式的推广场景。
李宇嘉表示,在探索老旧小区改造,特别是超大城市发展新阶段危旧房治理难题方面,广州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在大包大揽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买单的开发商主导之间,找到另一条路径,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激发居民自我改造的积极性。
尽管集群街2号项目规模比较小,业主群体单一,协调成本低,但它是国内第一个由业主自发提出“我要改”的“原拆原建”改造项目,具有非常强的示范意义。最大的示范就是厘清了政府和业主改造过程中的定位和角色,业主是改造的主体,政府在汇集民意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并提供规划和政策支持,国企提供建设服务,按照民意交付高品质的项目。
很多老旧小区,特别是危旧房屋,业主多为中老年群体,用收入和积蓄支撑自我改造存在顾虑。同时,这些房屋多数为原福利制度下,国企事业单位“办社会”时供应的房子(房改后转为个人产权),存在对就业单位或国家“帮我改”的认识和依赖。因此,要让“我的房子、我做主”的思路深入民心,杜绝“等要靠”的传统思维认知。放眼全国,还有很多类似集群街2号的案例,特别是在超大特大城市的老城区,没有太多腾挪空间,这种情况下都可以成为业主“自筹资金、原拆原建”改造模式的落地应用场景。
“十五运”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十五运为广州带来利好
报告提出,要做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服务保障,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精彩,其中包括抓好赛事服务保障、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以及拓展赛事溢出效应三大任务。
在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看来,十五运的举办不仅对广州的发展而言或将带来可观的推动效果,同时也为科技实力的展现提供舞台,通过赛事推动科技进步。此外,对推动大湾区城市间的相互融合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报告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城市品质提升”,要求实施绿色行动计划,铺开数智信息化项目,打造一批绿色场馆、智慧场馆。推进城市公共标识系统改造提升,抓好场馆周边管理和改造,统筹推进建筑风貌管控、环境质量保障、配套设施建设等,打造一批精致场馆、精致赛区、精致街区。
“大型体育赛事对广州城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胡刚表示,六运会以后,天河区逐步兴旺发展,而九运会让广州的城市发展脚步进一步往东,对天河、黄埔的发展有所推动。此外,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的整体城市形象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城市建筑的装修、路面铺装以及市容卫生等,都因为举办亚运会而优化。”
绿色、智慧是十五运筹办的两大重要要求。胡刚指出,目前大型赛事体现高科技特征,给了高科技产品亮相的舞台,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十五运要特别把低碳、智慧等亮点体现出来。”胡刚表示,在科技化数字化的浪潮里,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一些具有高科技特色的产品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势必要通过此次赛事尽情展现。
2025年,广州各领域如何取得新突破?南方都市报邀请多位广州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畅谈新一年发展思路。我们推出“识局”专题策划,为您解读新局,敬请垂注,详细报道见B特叠广州读本。
统筹:南都记者 蒋臻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夏嘉雯 王美苏 伊晓霞 郑雨楠 魏凯 陈卓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