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白云区新市街道办发出招聘公告,要求环卫工年龄不超过35岁,并将“持有驾照”作为放宽至40岁的唯一条件。消息一出,网友直呼“魔幻”:“环卫工都要‘卷’年龄,35岁以上连‘扫大街’都不配了?”
街道办工作人员一开始声称“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行业,认为环卫工作只有年龄偏大的人才会选择”,但公众并不买账——不是网友认为环卫工作只有年长者应聘,而是街道办关闭了年长者的就业渠道,究竟是谁在戴有色眼镜?
在后来的情况说明中,街道办称这一岗位需要“体能”和“夜间作业能力”,那也不应简单粗暴地用年龄“一刀切”:如果真的以体能为核心标准,为何不设置体能测试?搬运垃圾、驾驶车辆等工作,35岁以上从业者难道就天然“不合格”吗?
近年来类似的职场门槛屡见不鲜。有网友说:“如果年龄偏见是一座山,那么35岁已经成为了珠穆朗玛峰。”从互联网公司“优化”,到公务员招聘,再到如今的环卫工招聘,“35岁门槛”已从个别行业的潜规则,逐渐在全社会蔓延显现。用“年龄标签”替代“能力评估”,将劳动者的价值压缩为“青春保质期”,这不仅违背劳动法“公平就业”原则,也将社会推向“年龄焦虑”的恶性循环。
昨天,事情有了新进展,该街道办承诺整改,并调整招聘条件为“年龄在18周岁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个案纠偏了,但要真正打破“年龄门槛”,不应仅限于舆论场的几声呐喊,更需多管齐下——制度层面,应明确相关用人法规标准;监管层面,需建立投诉机制,对滥用年龄门槛的用人单位追责;社会层面,也要进一步打破“年轻即优秀”的偏见,培养健康的职场能力评估体系。
人生很长,劳动者的价值不应止步于35岁。一面是年龄门槛,一面是延迟退休,中年人不能只活在“真空”里。
原标题:新民快评 | “环卫工只招90后”,“年龄标签”不能这么用!
栏目编辑:潘高峰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