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时尚、柔声细语、性格温婉,若不是在孙桥农业生产基地遇见,90后女孩卜立君和上海街头的都市丽人并没有什么差别。
当她转身推开一间间温室大棚的大门,一串串农业专业术语脱口而出,曾是时尚圈的“Prada女孩”和眼前“接地气”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而她这一转身,已然近十年时光。
和她一起,还有不少90后、00后“新农人”,在浦东新区张江镇的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农业生产基地里,一起用科技和创新让传统农业焕发出“年轻态”。
1
从时尚圈到农业圈
步入孙桥溢佳农业园区,近200亩土地和普通的农业种植基地不同,这里还承担着无土栽培设施设备和栽培技术研究等研发功能,是国内该领域的头部民营企业。
卜立君谈及将自己引进“农门”的父亲非常敬佩,“父亲卜崇兴是南京农业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在国内属于最早一批研究无土栽培并成功转化为产业的科研人才。他出身于宁夏西海固的贫寒家庭,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但为了学以致用,他主动申请到新疆戈壁滩上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新鲜蔬菜,解决了当地人的饮食难题。当时我只有1岁,一家人在新疆一待就是5年。”
直到卜立君快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上海孙桥,一家人才回到城市。她一路在张江就读,从华师大二附中考入东华大学服装工程专业,硕士又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和很多年轻女孩一样,我也曾向往衣着光鲜、体面的外企白领丽人生活。”为此,大学三年级她就曾到国际时尚品牌PRADA实习,硕士毕业后又进入ZARA母公司担任管培生,并即将步入晋升序列,原本可以沿着时尚圈的道路一路前行。然而,父亲卜崇兴的一通通“加急”电话,却让她的人生轨迹“被迫”发生了改变。
当时,卜崇兴已在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注于设施农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然而,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卜崇兴急需一名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来辅助他与国外企业对接合作。于是,他想到了在国外留学过的女儿。而且在他看来,农业这个产业看似“土气”,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但看着父亲一路科研和创业走来,我一直以来都很理解父亲的辛苦,也总是尽力支持他的决定。在父亲的坚持下,我答应陪他去德国参加一个国际现代农业展会。”在那里,她被国外现代农业的管理模式、强大的企业科研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所吸引。这个领域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低端”,利用自己的“跨界”身份和海外留学经历,说不定能做出点不一样的事情呢?于是,她决定“试水”农业领域,开启了自己的“新农人”之路。
2
从“小白”到梦想家
但看似耳熟能详的农业,真正身处其中才发现举步维艰。卜立君说,2016年入行后接下的第一个农业项目,就是将国际展会上洽谈的丹麦设备技术引进到乌鲁木齐的一个现代农业园区里,开展LED植物补光灯项目。虽然是工科出身,但隔行如隔山,各种农业术语、农业技术一开始让卜立君听得云里雾里。但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熟悉了现代农业技术,从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到温室智控系统、各类传感器、气象站以及空气源热泵控制系统等,她渐渐能一一道来。后来还考出了中级农艺师,成了正宗的“新农人”。
但说到真正决定“扎根”农业,则源于创立的自有品牌“番茄星球”。在温室大棚旁,记者看到一间雅致的“白房子”,门前挂着“番茄星球”的招牌,原来这里是卜立君的办公室所在地。步入其中,直播灯、两只猫、懒人沙发……都市女孩的气息扑面而来。
“取名‘番茄星球’一方面是因为动画片,另一方面Utopia英文意为乌托邦,这也寄托了我的一种梦想,希望打造一个以番茄为核心的理想化世界。这里不仅有好吃好看安全的番茄,而且很好玩,可以开发出年轻人喜欢的品牌衍生文创产品等。”
“在父亲看来,先进的农业科技不仅是做示范,最终还是要走上老百姓餐桌,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农产品。”为了找到“好吃的番茄”,卜崇兴跑遍了国内外的大小展会和产区,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筛选,最终找到了适合上海种植的首款网红番茄——“粉精灵”,不仅口感出众,而且外观精致,一口咬下去沙瓤爆浆,让许多人惊呼“找到了小辰光的味道”。
3
从引进到自主研发
尽管园区看似空旷,但卜立君告诉记者,现在园区有70多名员工,多数是80、90后,也有00后开始进入“新农人”行业,多数从事高科技的研发工作等。
现代农业的核心在于科技的赋能,尤其是要寻找适合中国人的农业种植方式。卜立君告诉记者,此前一些地方引入了荷兰的温室供热系统,虽然是世界顶尖技术,但使用成本太高,后来很多都被闲置。“为此,我们需要找到适合上海乃至中国农业的整体解决方案,破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针对上海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公司研发了主动蓄供热系统,通过白天储存热量、晚上释放热量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番茄等作物的越冬问题。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大大降低了能耗成本,“同样面积,外国的一天使用成本要花上千元,我们的技术只要几十元”。
但卜立君也坦言,现在越夏种植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尤其上海的夏天,温度湿度都很高,不适合蔬菜生长,我们尝试了南瓜等多个品种,但效果都不理想。未来的5到10年里,我希望和团队一起研究攻克这个技术难关,让更多的农业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研发出让更多的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的先进技术,书写属于‘新农人’的传奇故事。”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宋宁华
编辑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