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唐朝小说,都绕不开一个词“五姓七望”。这是唐朝时期最顶尖的家族。

我们来理一理这段历史。

五姓七望,指的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他们是从秦汉到唐朝末年最有影响力的门阀士族集团,那么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势力庞大的程度,又是如何消亡的?

对五姓七望进行溯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千年世家的历史非常久远,起点就很高,无一是从寒门渐渐积累成高门望族的。


崔氏有两个郡望,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这两家有一个共同的先祖,姜子牙。姜太公因灭商之功而被封于齐,侯爵。他的一位曾孙季子以崔邑为食邑,季子的子孙就以崔为氏,是为崔姓始祖。

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后封于齐,其子吕伋继为齐侯,吕伋死后,其孙季子让位于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子孙便以崔为姓。秦朝的时候,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大夫,封东莱侯。汉朝时,崔意如长子崔业袭爵,居于清河,为清河崔氏始祖;次子崔仲牟另居于博陵安平,是博陵崔氏的始祖。

我们先来说说清河崔氏。

魏晋时期,清河崔氏的崔琰、崔林兄弟在曹魏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北魏前期,崔宏、崔浩父子受到统治者重用。崔宏协助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进行制度建设,参与北魏的建国大业;崔浩在北魏宣武帝时期任宰相,权倾朝野,使得清河崔氏的势力达到顶峰隋唐时期,清河崔氏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家族子弟遍布朝野,有12人官至宰相,并且积极适应科举制度,通过科举入仕者众多,维持了家族的政治影响力。

我们再看看博陵崔氏。

崔仲牟的六世孙崔朝为幽州从事,后升为侍御史,开启了家族仕途。崔朝之子崔舒官至四郡太守。东汉时期,崔篆、崔骃、崔瑗、崔寔等家族成员以学术著称,使博陵崔氏成为儒学、文学世家。魏晋时期,博陵崔氏步入士族行列,连续三代在中央任职。据《魏书》《北史》所载,北朝博陵崔氏仕宦及官位有记载者共84人,其中一品6人。唐朝时,博陵崔氏人才辈出,有9人考中状元,有15位宰相贯穿唐王朝始终。

以军功起家的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的始祖是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本姓姬。太子晋之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其后人便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太子晋的十八世孙王翦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两晋时期,太原王氏人才辈出,出了11位宰相、3位皇后,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北魏时,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定族姓,太原王氏被定为天下四大姓之一,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北方士族中的地位。

荥阳郑氏的发展脉络。

荥阳郑氏源自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国灭亡后,其王室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郑氏家族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家族传承,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其发展成为望族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以郑浑、郑泰等人为代表,荥阳郑氏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家族实力。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荥阳郑氏的郑羲凭借在荥阳一带的声望,助力孝文帝平定抚慰汝南地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荥阳地区地位更加重要,郑羲活跃于中央政权。此外,郑羲与受文明太后重用的李冲联姻,为荥阳郑氏在北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隋唐时期:荥阳郑氏在唐朝时保持与皇室的联姻,多家世代为驸马。同时,荥阳郑氏积极适应科举制,家族中科举及第者众多,在唐代有158人科举及第,其中进士114人、状元13人,被称为“郑半朝”,维持了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范阳卢氏

姓氏起源:范阳卢氏和崔氏一样,起源自姜姓,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齐国公卿高傒因辅佐齐桓公有功,被封于卢邑,其后人以封地为姓,称为卢氏。秦朝末年,卢绾跟随刘邦反秦,后因功受封为燕王,封国在涿郡一带,其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后定居。东汉末年的卢植是范阳卢氏的关键人物,他精通五经,尤其重视“三礼”,成为一代大儒,曾在缑氏县山教导刘备、公孙瓒等,还设计剿灭黄巾军,奠定了卢氏后来作为“北州冠族”“范阳郡望”的基础,开创了范阳卢氏“代代出名士”的基业。三国时期,卢植之子卢毓在曹魏时期出仕,曾任吏部尚书,主持选拔官员,其后人也累居高官,范阳卢氏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北魏太孝文帝亲政后,推行汉化改革,定族姓,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一起成为北方最高门第,范阳卢氏走向了政治上的鼎盛时期。

赵郡李氏。

老子李耳被称为李姓的“正史始祖”,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是组成李姓的两大系源。战国时期,李耳的四世孙李兑曾任赵国国相而居赵,李兑的五世孙李崇、李玑兄弟始分陇西、赵郡二房,李崇任陇西郡守,其后世定居陇西,李崇即为陇西李氏始祖;李玑和他的儿子李牧定居赵郡,则被尊之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曾任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南北朝时,赵郡李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唐高宗时位列七姓十家,共有九人出任宰相。赵郡李氏出现了43位宰相、两代皇后、11位王妃、200余名进士以及越南李朝9代皇帝。

陇西李氏。

秦朝时,陇西李氏的李信为著名将领,助秦始皇灭燕,战功赫赫。汉朝李广家族世代为将,其孙李陵虽兵败降匈,但家族军功已为陇西李氏在当时的政治军事领域奠定重要地位。 东晋十六国时,建立西凉政权。唐朝时期鼎盛:唐朝皇室自认陇西李氏后裔,李渊、李世民等建立唐朝,陇西李氏成为皇族,地位尊贵无比,有“天下李姓出陇西”之说。众多李姓子弟因皇室关系获高官厚禄,如李孝恭等,极大提升了家族威望和影响力。

总之,五姓七望没有一家是白手起家的,他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跨越多个朝代,很多家族已经默默无闻甚至湮灭了,而五姓七望能不断壮大,一直延续到唐朝,也是大浪淘沙的结果。

这些大家族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在于他们很善于审时度势,不断加强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领先优势。

在政治上进行垄断,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家族把持着中正官,即人才选拔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固化格局。隋唐推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后,他们一方面凭借能巨大财力供养众多子弟进学,取得人数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利用家族影响力,让子弟中进士更为容易。这一优势直到宋朝完善考试制度,开始对试卷进行糊名之后才消失。

五姓七望还不断通过相互之间的联姻,来结成政治同盟。他们掌控官僚系统,北魏时期,甚至出现“世袭刺史”现象。

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庄园、荫户,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大型的庄园有上千户农民为其劳动,这样的庄园,一家往往就有数十处。

这些大家族在文化上的优势更为明显,每家都有家传经学(如博陵崔氏精《周礼》),并垄断书籍与教育。科举考试的考官,也多出身七望。

五姓七望势力有多大?

唐文宗曾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竟然拒绝,而是把孙女嫁给了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文宗很郁闷地说:"我李家二百年天子,还不及崔、卢吗?"

高宗朝时期,"朝右文宗"之美誉的宰相薛元超,在晚年曾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未能参与编修国史。后来世人戏称为"元超三恨"

五姓七望在历史上是怎么消失的?

自唐朝开始,朝廷就开始打击世家大族,但当时碍于大家族的势力,朝廷不敢撕破脸,只能用暗斗的方式进行。

唐太宗命修《氏族志》,降低五姓七望的品级,但民间并不认可,最终成为了徒劳。科举制度,虽未撼动世家大族的统治地位,但也算开了一条缝,撬动了一下世家大族的根基。但最世家大族最沉重的打击还是“物理消灭”。

881年,黄巢攻入长安,“天街踏尽公卿骨”,七望核心成员遭大规模屠杀。

905年,朱温于滑州白马驿屠杀清流朝臣,投尸黄河,史载“清流尽矣”。

宋朝时期,制度更新和科技进步让垄断性的世家大族彻底成为了历史。

经过唐末之乱后,北宋没有了历史包袱,可以大胆干了。北宋的科举彻底取消荐举,实行糊名、誊录,寒门比例从唐代20%升至宋代60%。

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不再被门阀垄断,受教育的权利下移到普通百姓。有资料显示,北宋老百姓的识字率达到了10%左右。自北宋起,五姓七望,这种庞然大物,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自宋朝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从“门第社会”进入到了“科举社会”,作为独立集团的“五姓七望”,彻底消失了。

五姓七望,实际上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垄断,这种垄断膨胀到了一定规模以后,毕竟会引起反噬。当老百姓觉得绝望的时候,彻底打破旧体系的时间点来了。

敬请关注, 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