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之一,公元前279—272年,秦国吞并义渠并设置陇西郡后,秦昭襄王始令修筑,秦始皇时进行了整修加固。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县,在甘肃境内途经定西渭源、陇西、通渭和平凉静宁以及庆阳镇原、环县、华池3市8县,全长409公里。

2006年6月,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甘肃省长城认定的批复》(文物保函〔2012〕941号)中正式确认战国秦长城“西迄临洮”。



甘肃临洮望儿咀长城为“战国秦长城之源”,是长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长城精神的关键标识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在中国长城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关于“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打造长城、大运河、长征三个主题文化公园规划,甘肃临洮抓住机遇,及早谋划,全力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临洮段)项目建设实施。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西北的秦国和位居北方的韩、赵、魏、燕四国,长期遭受北方草原民族戎狄的侵扰,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阻止戎狄南下,各国纷纷修筑长城,以图一劳永逸。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虽称霸西戎,但边境局势并不稳定。为了确保后勤基地的安全,在秦昭襄王时期下令修筑长城。长城沿秦国实际控制线修筑,所以整个陇右并未囊括其中。实际上,战国秦长城在今甘肃起自临洮,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镇原、环县、华池,共8县,全长800余里左右。

秦长城起点,位于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北三十里墩,古名“望儿咀”。这里是洮河与打壁河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突出。长城由此开始沿山梁东南向经长城巷、皇后沟、宿郑家坪村,达长城岭。由这里过窑店的长城坡出临洮界,进入渭源庆坪乡,翻越关山,到渭源县城北的唐家河,折正东方向经城壕里、壕坑,过西岔沟,经北寨乡盐滩,进入陇西县境。

在陇西县德兴乡长城梁,转为东南向,过鸟龙沟北山,下山至云田镇,再经马莲滩、小干川、康家店梁,由沙川里进入通渭县境。经岔口下至牛孟头梁,然后翻山越岭,朝西北蜿蜒起伏,在大河滩进入文树乡后经焦家山、潘家湾西面的城壕梁、卢家嘴,由刘家涸涝上山到长城湾。翻山经郭家山,过牛谷河,上史家山、城墙梁,过北城铺北城梁、寺子乡长城梁,折向正东,由张家湾翻山进入静宁县之田堡乡陆家湾折向西北,至上寨子,经四合乡吊岔、红四乡张家峡、雷爷店、界石铺岔儿湾,由原安乡李堡出县界,进入宁夏西吉县。



由西吉县经固原城、彭原县、柳家圈进入甘肃镇原县刘家堡,穿过孟家原,到三岔乡水磨沟,过安川河向东,在黑刺山折东北,过火地梁进入环县境。越石嘴山,过唐家河,顺河沿北山梁北走,经墩墩梁,越河道川,至常腰岘,再经半个城,复折向东北,顺山梁经堡子湾、沈家原、玉皇山,下山进入环县谷地。

经环县城北城子岗东北行,在宋环州古城北侧上山,过沈家沟门、苏家掌、堡子阴山、李家原、薛家原、长城原,顺原北走,在显神庙岭向东北进入华池县,经任台子、五掌梁、吊梁折东,过安川河,再经营盘山、长城(地名),经边墙梁、南湾、长城等地,越省界进入陕西吴旗县之梨树掌向北而去,经靖边、横山、榆林入内蒙古与北方长城相接。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防御体系,工程之浩大,令人无法想象。根据实地调查得知,战国秦长城底部宽5—8米,顶宽3米以上,高在3米以上。大部分利用黄土就地夯筑,夯层厚8—10厘米之间。长城沿山取势,很少跨河。为增加城墙高度,墙体一般坐落于山梁北侧最险峻处;地势平坦处,夯土取自城墙北侧,形成壕沟。城墙内侧则稍加平整成为运输通道,构成上下一体的交通网络。长城防御设施主要有城、烽燧,城每隔数十里一座,烽燧数里一处。交通要道处留有通道,建有城门,昼开夜闭,以便长城内外百姓往来。长城所经所有河谷都是天然通道,断头处都建有堡一类的设施,派重兵把守。连接断头的是宽阔的道路和坚固的桥梁。











战国秦长城遗迹毁坏较重,保存最好的遗迹主要有临洮县八里铺镇宿郑家坪村长城岭、通渭县榜罗镇城壕梁、环县城子岗等。

长城沿线许多有关长城的地名,是世代沿用的最珍贵的原始资料。有些古籍缺载的长城段落,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地名来确定它的走向,找出它的痕迹。

长城遗址上文物较多,砖瓦、陶器残片随处可以拣到。瓦分板瓦、筒瓦。板瓦大小不一,最大的板瓦长63厘米,大头宽53厘米,小头宽47厘米;一般宽37厘米,长53厘米,最小的外弧宽23厘米。筒瓦直径15厘米。瓦有网纹、粗绳纹、细绳纹、斜绳纹、平行线纹和棱迹,有的内缘有方点窝纹、两点纹、菱形纹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战国瓦。在长城烽燧附近常见陶罐残片,均为灰陶,表面光泽,质地坚硬。纹饰多为细绳纹。





甘肃境内战国秦长城最迟筑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如果把陇西郡设置考虑在内,长城最早筑于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早五十多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将战国时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将蒙恬率10万大军北击匈奴,悉取河南地,“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即以黄河为天险,依河南岸自榆中以东修筑了44座县城,驱逐戎人,移民实边。从此,甘肃战国秦长城以北黄河以南地区终于纳入秦帝国版图。由于史籍缺载,傍河44县除榆中(今兰州榆中一带)外,其他均失考。根据“汉承秦制”的原则,依汉初设置在黄河南岸的县置可推知其大概。秦统一后,疆域西至羌中,依河置县,必是渡口要津。河关(今积石山康吊村)、枹罕(今临夏县双城)、允吾(音铅牙,今永靖县盐锅峡)、祖厉(音嗟赖,今靖远县祖厉河入黄河处)、鹯阴(今白银市平川区旱平川新墩村)等县,应为秦所始设。

至于长城的起点“临洮”多有争议,唐宋以来的史籍大都说在今甘肃岷县,盖据岷县古称临洮而来。

其实,岷县古名之“临洮”源于长城之“临洮”。长城之“临洮”却非地名,而是文言动宾词组,意为长城起于濒临洮河的地方。当时,秦国的势力已达今临夏、甘南一带,陇西郡为秦国第一郡,不可能把十分巩固的土地置于长城之外。

另外,洮河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没有必要再沿河修筑一道长城。所以,长城的西起点为今临洮县北,当是毋庸置疑的!









马家窑文化遗址

地台错落布灰坑,

见证文明进化程。

拾得画陶调色板,

神通万古发幽情。




椒山祠

怀古高登岳麓山,双忠浩气斗权奸。

铁肩道义轻生死,为国为民一寸丹。




*明代狄道(今临洮)典史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曾任兵部员外郎,因反对奸党被贬狄道,后遇害。

吊陇西李氏祖茔并致李某奇

陇西李氏世闻名,

狄道东川存祖茔。

青史煌煌关大道,

岂能胡断妄参评!?




唐左金吾大将军李钦墓

野卉飘香杂乱蓁,

寻踪吊古李将军。

一抔残冢掩忠骨,

感念捐躯报国人。




边城紫斑牡丹酒

十里芳馨飘异香,

甘绵醇厚醉乡邦。

老夫若当中青季,

一气喝它三百缸!




哥舒翰纪功碑

铁马金戈古战塲,哥舒碑断话沧桑。

汉羌同是炎黄后,团结精诚建陇乡。

*位于临洮县城南大街。为唐玄宗天宝年间为哥舒翰纪功而立。




洮河奇石神龟园

洮水流珠焕九光,

奇珍异石汇琳琅。

惊叹日月凝灵气,

妙趣天成八大王。




海甸峡

险峡危崖涌急湍,

依稀栈道证当年。

沧桑几变山长碧,

千古南屏傲地天。




临洮县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

煌煌古郡涌春潮,

涣涣西江逐浪高。

万种风情歌不尽,

洮阳川里遍英豪!




夏入东崖

夏遊东麓崖,幽壑伏冰斜。

璨璨雕银柱,莹莹映彩霞。

万花坡上放,百鳥树中喳。

杏子欣逢熟,异香飘滿窪。




临洮即兴

秦併二戎开狄道,陇西郡治府临洮。

丰隆碑颂怀哥帅,灿烂文明看彩陶。

岳麓超然集灵秀,珠河奔涌育英豪。

万花斗艳齐争放,赏罢心潮逐浪高。

登临洮岳麓山烽墩




漫上虚空岳麓墩,

陇云秦树各缤纷。

苍茫东峪逵途远,

锦绣西江紫气氤。

文彦忠直担道义,

武贲勇烈建功勋。

悠悠古郡春常在,

万象蒸蒸华物殷。

作者简介:

张克复,甘肃省著名学者、文史专家、诗词活动家、书法家。现为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西部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省诗词学会会长、省高级专家协会副会长、兰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兼专家组组长,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