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元
在2025年春节档电影中,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备受瞩目,口碑节节攀升,且不断创造新的票房纪录。这部电影不仅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有震撼的“东方美学”视觉特效,诸多细节都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了致敬“武王伐纣”的时代背景,影片中出现了数种或古拙、或锋锐的商周青铜器,圆满呈现了先秦文物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对于这些青铜器,你有所了解吗?现在咱们就借着电影普及一点文物知识。
国之重器 问鼎天下
电影中,玉虚宫有一座镇宫之宝“天元鼎”,被无量仙翁称作“阐教根基”,无数生灵成为这座鼎的炼丹耗材,哪吒最终也是在鼎里浴火重生。它的外形结合了商代龙纹扁足鼎、战国铜敦等文物的特征,厚重浑朴,细节不失精致。电影中的至尊宝鼎,可谓实至名归,呼应了古代现实中鼎所具备的“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的王权象征含义。
《说文》定义鼎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体现出它最初是作为炊具使用的。《史记·殷本纪》载,商汤治下的贤臣伊尹本是庖厨中人,鼎既是他的工作用具,也是用以劝谏帝王的教具,《史记·殷本纪》形象地描述:“(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王道”,“负鼎”后来成为辅佐帝王、担当治国之任的典故。
《周礼·考工记》概括了制鼎所需的人力:“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体量巨大、工艺复杂的鼎,被先民赋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普通的食器,成为统治权力的象征。“鼎者,宗庙之宝器也。宗庙将废,宝鼎将迁,故震动也”。《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铸鼎后乘龙升天,“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夏禹以九州贡金铸九鼎而象百物,“皆尝烹鬺上帝鬼神”,禹鼎上的图案还有教化众民的功效,让大众明辨神奸,精怪闻之潜形,“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左传·宣公三年》)。夏、商、周三代将禹铸九鼎奉为传国宝器,周王朝衰亡时,九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云麓漫抄》中提到,秦始皇曾命万人入泗水寻鼎,一无所获,更增加了鼎的神异色彩。
商代,鼎的作用进一步细分为烹煮肉类的“镬鼎”和盛装熟肉并调味的“升鼎”,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重要器具。甲骨文中,代表祭祀、占卜的“贞”字其形即是鼎形。《尚书·商书》:“高宗肜日,越有雊雉。”记述商王武丁祭祀成汤时,野鸡飞到作为祭器的鼎上鸣叫,被视为变异之兆。商周时期,以鼎别上下、明贵贱、分尊卑,行祭礼时,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五鼎食”“钟鸣鼎食”后来成为高官厚禄的代名词。春秋时还出现了铸有刑法条文的“刑鼎”,以此体现法律的权威性,《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三月,郑人铸刑书。”晋杜预注:“铸刑书於鼎以为国之常法。”鼎进一步衍生为威慑世人的刑具,秦代的酷刑里,有一项是用鼎镬将罪人煮杀,刘邦手下的辩士郦食其即死于此刑罚。汉武帝大臣主父偃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豪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亨(烹)耳!”
不过,《哪吒2》电影中的天元鼎,与其说是商周礼器,不如说更像道家的炼丹鼎炉。在本土宗教道教里,炼丹服食是重要的长生得道之术。道家以鼎炉炼制丹砂药石,以期服食后成仙,所用之鼎叫“丹鼎”,在道教经卷中,丹鼎的尺寸代表天地宇宙:“上台高九寸为天,开九窍,象九星;中台高一尺为人,开十二门,象十二辰,门门皆有具扇;下台高五寸为地,开八达,象八风。”历代方士虽然没有一位成功炼出不死药,却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的进步。
天元鼎浑圆鼓腹造型的灵感,来自春秋战国时的青铜礼器敦(duì),它是用于盛放黍、稷、粱、稻等谷物的器具。《仪礼·士昏礼》载:“黍稷四敦皆盖。”《仪礼·少牢馈食礼》载:“佐食取黍稷于四敦。”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较为盛行,它的上顶盖与容器造型类似圆钵,扣合后呈球形或扁球形。盖子上通常有三钮,倒过来放置即可充当三足。诸侯盟誓时,还以玉敦作为歃血的器皿。
置酒觚觥 鸣铙奏歌
在商人好酒的风气影响下,商朝酒器种类繁多。西周统治者夺取天下后,认为殷商的灭亡和王室贵族肆意饮酒的恶习有关,周公旦颁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规定公卿诸侯只能在祭祀时喝酒,但不许喝醉,否则将受罚。为此,周代人特意用“禁”来命名置放酒具的案台。
《哪吒2》中,主角生辰宴上摆放着喇叭口、细腰、杯身有棱的修长酒杯,它的设计参考自酒器“觚(gū)”。《说文》载:“觚,乡饮酒之爵也。”段玉裁注:“乡,亦当作礼。”在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陶制觚形器,二里头墓葬里发现了具有礼器功能的觚、爵等酒具。商代后期的青铜觚造型更高,觚口更大,器身变细,实用性让位给礼制。
《孔丛子·儒服》称孔子善饮:“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器身有棱曾是觚最明显的特征,后来逐渐出现改变,不再符合原本的形制。《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欲复周礼的感慨:“觚不觚,觚哉!觚哉!”朱熹注:“觚,棱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不觚”后来便用来比喻事物名实不符。
到了汉代,木觚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通常指用来书写的多面木简,在出土简牍中较为常见,木简与笔合称“觚翰”。西汉《急就篇》载:“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唐颜师古注:“觚者,学习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属也……今俗犹呼小儿学书简为木觚章,盖古之遗语也。”
电影里还出现了调皮的哪吒用来小便的阔口“尿壶”,壶腹椭圆,下有四足,它的原型是酒器“觥”(gōng)。《说文·角部》:“觵(觥),兕牛角可以饮者也。从角。”体现出早期的觥是用犀牛角或牛角制成的,《诗经·卷耳》中写道:“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商代和西周初期的觥为青铜酒器,造型分为两类,一类整体制成兽形,牛、羊形象较为常见;另一类为椭圆或方的器物造型,下有四足或圈足,上面盖着带角的兽头形盖子。在后来的朝代里,觥通常作为酒器的代名词,并不限于商周形制,诞生了“觥筹交错”“飞觥走斝”等成语。
在哪吒的生辰宴会上,乐队在一旁合奏,其中有一个乐手卖力地敲奏着外形似铃铛的铜制有柄乐器,它就是晚商至西周中期较为常见的击打乐器“铙”,常与演奏方式相近的鼓、磬组合使用。《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虽然造型像铃,但铙口并非圆形,而是橄榄形的。周代,铙和錞、镯、铎并称“四金”,在战争中鸣响,用作指挥军队停止进攻的信号,即《荀子·议兵》所说的“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衍生了“鸣金收兵”等成语。汉代军旅中将壮军威、扬士气的乐歌命名为“铙歌”,又名“铙吹”,多用于宴享功臣、奏凯班师。用来伴奏的乐器除了铙,还有箫、笳、笛、觱篥、鼓等,铙歌也成为典籍中军歌的代称。
自隋唐时开始,乐器铙的名字逐渐被成对相击发声的圆形铜乐器“钹”承袭,它的特点是中间有对称的凸起部分,凸面较大的叫钹,小的叫铙,合称“铙钹”。明清时,铙钹被纳入器乐合奏的“十番锣鼓”,成为民间戏曲、歌舞的重要伴奏乐器,原本形状如铃的铙却淡出了舞台。
唯刀百辟 天钺四临
《哪吒2》电影中,东海龙王敖光的帅气造型分外“吸粉”,使用的兵器龙牙刀更是显示出威力与美学的深度结合。龙牙刀的外形参考了江西新干商代大墓中出土的青铜刀,宽刃直脊,刀尖上弯,刀背附齿,凌厉之气扑面而来。刀型设计中的龙吞口体现出龙王的威严与权力,下端与长柄相连,气势大开大阖,一舞可动四方。
“刀”字是象形字,《释名》给出了字音的解释:“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及击之也。”考古发现的商周铜刀类型多样,既有武器、刑具、礼器,也有日常生产工具,不同类型的刀,形态各有差异。一些作为礼器的大刀出土时残留着曾装有木柄的痕迹,和敖光的兵器形制有相似之处,专家认为,此类适用于作战的长柄大刀可能代表其主人所拥有的军权。
除了青铜大刀,斧钺也是商周贵族常用的武器,更是王权的象征。在甲骨文中,“王”字是没有安装手柄的钺的形状,刀锋向下,以示杀伐。《诗经·商颂·长发》歌颂商王朝创始者成汤的战功:“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在牧野誓师时,以饰以黄金的钺指挥三军:“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虢季子白盘铭中有周天子“赐用钺,用征蛮方”的文字记载,体现出赐钺是授以征伐之权的重要军礼仪式。《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斧钺然后杀。”《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君子授命予将军时,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后世将符节和斧钺并称为“节钺”,在出征前由皇帝授予将帅以示威信。
《诗经·公刘》曰:“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盾与斧合称“干戚”,先秦的祭祀仪式中,有舞者手持斧钺的“干舞”,与手持羽旄的“羽舞”一武一文,并称为“万舞”,场面盛大,以此祈求祖先的庇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