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就地理特征而言,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省。
有些省区地形和民俗比较单一,如内蒙东西横跨2400公里,地形和民俗也大同小异;有些省分为两块,如江苏分为苏南和苏北,安徽分为皖南和皖北。唯有陕西是一个三段式结构,陕北、关中和陕南,这三个地理单元在地形和民俗上差别都较大。
陕北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
从地理位置上看,陕北和内蒙的边界线是沿着明代长城展开的,东部又和山西以黄河为界,省界非常清晰。
因为地形凸入河套地区,历史上,陕北的位置非常重要。它是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的前线,也是向草原进军的前出基地。
秦朝的时候,陕北属于上郡。没有攻灭六国之前,秦朝就在此修起了长城。在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了整个河套地区,把边境线推到了阴山,又把阴山上赵国修的旧长城拉长,护卫整个河套地区。
在历史沿革上,陕北在汉朝为朔方郡,三国、西晋时期为羌胡所占据,南北朝时期黄河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分界线,唐时期属于关内道,北宋时期为永兴军。陕北土地上多次发生大战,尤其是北宋和西夏在这里进行了多次大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无定河就是陕北的主要河流。
由于地处农耕和游牧交界地带,这里形成了尚武的传统,汉书地理志说,这里人们由于 “迫近戎狄”,因此“ 修习 战备, 高尚 气力”。
陕北是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沟壑遍布,人口密度较少,必须得大声说话才能和沟对面的人沟通,因此这里的人喜欢引吭高歌,喜欢锣鼓唢呐等大音量乐器。
陕北属于中温带,以畜牧业和旱作农业为主。
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之地。
在地理上,关中属于“四塞之地”,东有函谷关、潼关, 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渭河河谷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关中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中国古代,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建都城的地方了。“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贾谊《过秦论》)
西周、秦、汉、隋、唐,中国最强大的几个朝代都在此建都。关中地区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一千多年,是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地区。
关中属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小麦种植发达,形成以面食为核心的饮食文化。
秦岭之南的陕南。
陕西从传统上说,是一个标准的北方省份,唯独陕南却是属于南方。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
因为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的南麓,陕南的地理自成一个体系。陕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温夏热,年降水量可达800—1200毫米。水稻、橘子、茶叶,这些都是标准的南方作物。因秦岭阻隔,受巴蜀、荆楚文化影响,语言、习俗更接近南方。
汉中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刘邦以此为基地,与项羽争夺天下。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三国鼎立才得以成型。
我们现在来说说,陕北、关中和陕南,这三块地方差异这么大,是怎么整合到一起的。
在元朝之前,这三个地方都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
秦朝:陕北地区为上郡,并有一部分归入北地郡;关中为直辖的内史,还有陇西郡;陕南为汉中郡。
汉朝:陕北地区为朔方郡;关中为直辖司隶部;陕南为益州郡。
唐朝:陕北地区为关内道;关中为京畿道;陕南属于剑南道和山南东道。
北宋:陕北属于为永兴军路;关中为永兴军路南部和秦凤路;陕南属于利川路。
因此,这三部分长时间不属于第一个行政区。
但陕西一词很早就出现了。
陕西一词最早出现在在西周初年。根据《国语》记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为界,陕原以东称为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称为陕西,由周公管辖。此时的陕西仅指关中地区。
陕北、关中和陕南,是什么时候整合成一个省了呢?
元朝在划分行省时,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即行省的边界不完全按照自然地理界限划分,而是故意使行省跨越多个地理单元。这种做法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尤其是防止四川这种封闭地形形成割据。因此,陕北、关中和汉中等地开始整合成了一个行省,陕西行省第一次作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出现了。
明朝时期,撤销了甘肃省,将甘肃各个州府划入陕西省管理,当时的 陕西省的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三个省级区划 。清朝时期, 考虑到边境稳定和行政效率,将陕西一分为二,重新组建了甘肃省。为了给甘肃省提供粮食支撑,原本隶属于陕西省的40多个县陆续划入甘肃省管理。
自此,陕西省的行政区划基本定型了。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