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万物萌生,气温忽冷忽热,正是骨关节炎好发季节。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更为明显,稍不注意,寒气入侵人体,凝滞血脉、僵硬关节,最易诱发膝骨关节炎并加重患者疼痛症状。
图片来源:摄图网
骨关节炎为啥与天冷有关
骨关节炎俗称骨质增生,最易发生在膝关节,是中老年最常见的关节疾患,女性发病率较高。它属于中医“痹证”“膝痹”“骨痹”范畴。痹证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的特点。《张氏医通·诸痛门》说:“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认为膝骨关节炎多因肝肾虚,遇寒复发或加重。
从中医角度看,膝骨关节炎发病系内外二因合致。内因是正气不足,肝肾亏虚。肝虚则血不养筋,筋不能维持骨节之张弛,关节失滑利;肾虚而髓减,致使筋骨均失所养;遇风、寒、湿邪外因乘虚而入,侵袭肌肤腠理,留滞于关节筋骨,阻滞气血运行,发为痹证或骨痹。表现为疼痛、酸楚、麻木、重着、肿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因此,风寒是导致膝骨关节炎发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负重极大的关节之一,是骨关节炎“青睐”的关节。关节周围皮下脂肪含量少,受凉会诱发或加重已有的关节炎疼痛。关节软组织受到寒冷刺激后敏感度增加,疼痛阈值下降,使人的疼痛感加重。同时,寒邪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肌肉活动产生的酸性物质不能及时代谢,也会引起疼痛。
养护谨记6小招
春天气温变化大,早晚寒凉,如何保护膝关节免受伤害?除了避免关节扭伤、减少爬楼梯、减少下蹲下跪、不要久站久行、合理运动外。这里推荐几个养护小招。
1.戴个护膝
俗话说春捂秋冻,尤应防止膝关节受凉。穿戴护膝可保暖关节、避免风寒,还可分散身体对膝盖的压力和负荷,降低运动和日常活动中膝盖的疲劳和疼痛。一般选择普通软薄护膝即可,关节疼痛者不妨选择中药艾绒护膝,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保健功效。
2.关节热敷
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敷于膝盖上进行关节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疼痛。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热敷时应包裹毛巾,以免烫伤。
3.温和运动
《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运动宜轻松平缓,可选择步行、慢跑、骑行、游泳等舒缓的有氧全身运动,以增强体质,使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增加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减缓疼痛。注意避免汗出过多,损耗人体之“阴”。特别要防止膝盖屈曲、旋转运动可能造成关节损伤。
4.穴位按揉
取穴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膝眼穴(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称內膝眼,外侧称外膝眼即犊鼻穴)、委中穴(位于腘窝正中,腘横纹的中点)、梁丘(位于膝盖外上侧,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和股直肌之间)、足三里(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阿是穴(即局部压痛点)等。用指推法的同时可结合指揉法,即拇指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御寒保暖作用。每穴持续1~2分钟,每天可作2~3次。亦可采用艾条温灸上述部位。
5.热水泡脚
足部穴位较多,有膝关节反射区(跟骨前缘外侧与骰骨的凹陷处),还是足三阳经络起始处。睡前用温水(不超过45℃)泡脚并按摩,能起到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散寒温肾、扶正祛邪作用。还可适当加入桂枝、艾叶、木香、川芎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的中药。泡脚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6.营养支持
摄入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及制品、豆制品、海带、紫菜、菠菜、花生、芝麻、苹果等。还可适当吃一些钙片。
文/主任医师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