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们复旦中文系的戏曲课请到了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导演岑范先生前来授课。那天,岑导演开讲就问我们:“你们知道这部《红楼梦》是在哪儿拍的吗?”有说在苏州拙政园,有说在上海豫园。就在大家猜测时,岑导演告诉我们,这部影片是在上影厂三个摄影棚里置景完成的。大家惊呆了。
这让我从此喜欢上了越剧。没有想到,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市文联,很快认识了影片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扮演者——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
当时,徐老师住在复兴西路。我几次登门访问了她。
这张是徐玉兰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2013年,徐老师告诉我,一本记录她从艺历程的《徐玉兰艺术生涯八十年》的样书已到,问我要吗。我大喜过望,连忙到她的寓所,拿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当天晚上就开卷拜读,真是页页珍贵。徐老师80年不寻常的艺术之路,一幕幕呈现在我的眼前……
《徐玉兰艺术生涯八十年》封页(信芳摄)
小戏迷成了小学徒
徐玉兰,1921年12月出生于浙江富春江畔的新登县。她的祖母白小娥是个戏迷,又特别喜欢孙女玉兰。每当有越剧班来乡间演出,祖孙俩就会携手去看戏。
她12岁那年,筱丹桂的“高升舞台”越剧班到新登县演出。玉兰天天去看戏,跟越剧班的人熟悉了。一天,班主对她说:“我看你这个小姑娘蛮活络的,你唱给我听听。”徐玉兰就唱了两句。班主听后说:“嗓子不错,要不跟我们一起去唱戏?”
徐玉兰回家后就跟祖母说了这事。祖母倒不反对她学戏,说:“学唱戏可以,但不能跟着这种戏班子走。”祖母是害怕孙女被戏班子拐跑。可玉兰母亲不同意女儿去唱戏,认为戏子与讨饭的叫花子一样。徐玉兰和母亲争吵起来。这可把母亲逼急了,操起一把刀说:“你真要去,我就……”徐玉兰毫不示弱,说:“不管怎样,我也要去学戏!”幸亏祖母赶来,气氛才缓和。后来,当地也可以学戏了,徐玉兰才如愿以偿。
原来有个商人从嵊县请来教戏的师傅,在新登张贴招生海报,成立了越剧科班,叫“东安舞台”。1933年立夏那天,12岁的徐玉兰就进了这个科班,开始了她的粉墨生涯。
那时候,演员天不亮就要起来练功。排练《泗洲城》时,徐玉兰扮演孙悟空,要在三张半桌子叠起的高处一个跟斗翻下来。别人午睡时,她还在练,从一张桌子加到两张、三张。徐玉兰后来在舞台上能文能武,与科班中习演多种行当是分不开的。
徐玉兰学了三出戏后就上台演出了,打炮戏是《梅龙镇》,挂的是头牌。诚如徐玉兰所言:“这块头牌给我的越剧生涯开了个好头。”
从龙套到头肩小生
1933年年底,徐玉兰来到上海。那时上海已有了女子越剧,她跟着“东安舞台”给上海南阳桥“叙乐茶楼”的戏馆做班底。这个戏馆的越剧班里不乏一些已出名的演员,徐玉兰她们只能跑龙套。
1934年,“东安舞台”科班开始在苏浙一带跑码头。戏迷祖母最喜欢看孙女的戏,孙女在乡下演出时,她会坐着轿子去看。在外地演出,她还会坐船、乘车去看孙女唱戏。
1937年初,“东安舞台”越剧班第二次来到上海。这期间,徐玉兰与花旦王杏花搭档演过《武家坡》,还演过小生戏《周瑜归天》,武戏《火烧连营寨》《大刀收关胜》等。
1941年,在上海老闸大戏院献艺的女子越剧“花衫鼻祖”施银花,因搭档的头肩小生王水花的突然离去,需另寻搭档。徐玉兰因此被推出并改唱头肩小生,想不到非常成功。由此,徐玉兰正式改行,做了头肩小生,并先后与时称“三花”的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一起演出。自此徐玉兰声名鹊起。
独具一格的“徐派”
在越剧的小生流派之中,唯徐玉兰的声腔最为阳刚,又不失越剧本体的隽永和优雅。她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扮演风流倜傥的角色,独步越坛。世称“徐派”。
徐玉兰唱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热情奔放,刚柔并蓄,华彩跌宕。因她嗓音条件好,音色甜亮,音域宽广,常用音区为11度,唱腔中较多吸收越剧传统的“老调”,以及绍兴大班和京剧中的润腔方法,旋律多在中高音区展开。她的唱腔突破了越剧曲调较为平稳婉约的格调,注入高亢昂扬的因素,尤其是她的“弦下腔”突破了原来的唱腔功能,在悲伤痛楚之外更能表现激昂奔放的情绪。
徐玉兰的常用乐汇丰富,并始终以各种形态反复贯串于唱腔中,因此特征音调鲜明。特别是她的起腔、甩腔旋律华彩,节奏多变,如《红楼梦·金玉良缘》的起腔“今天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音调自低到高,层层上扬,在“事”字上跳至最高音,然后快速下行,整句音域宽至13度,淋漓尽致地宣泄了人物当时的感情。
徐玉兰谈到自己的流派时特别指出,“徐派”的形成和发展有个很长的过程。
1938年到1940年她先后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搭档演出,进一步熟悉了她们各有特色的“四工腔”。从1945年到1947年,她和筱丹桂搭档,演出了《元元红》《浮生六记》《是我错》等戏。这时,“徐派”唱腔逐步形成。然而她总觉得不够,所以到处访师求学。
在《浮生六记》中徐玉兰饰沈三白,筱丹桂饰芸娘(1946年)
她从京剧、昆曲、评弹、话剧等剧种中汲取营养。她从京剧的老生、老旦唱腔中,吸收他们使用丹田和头腔共鸣的发声方法,特别学习了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充沛的激情、强烈的节奏感和唱念的功夫。她还学习昆曲优美的形体身段、话剧电影中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评弹的咬字口劲等。她广采博引,创造出一种高亢洒脱,奔放流畅,有柔有刚的流派唱腔。
越坛最美“并蒂莲”
恰如《红楼梦》“宝黛初会”中所唱“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恰似旧时友”,1948年秋,徐玉兰见到了比自己小5岁的王文娟。这时,徐玉兰已经是红遍上海的越剧小生,而年轻的王文娟也以“小支兰芳”的名号在花旦中崭露头角,两人相见恨晚。9月22日,两人在上海明星大戏院首演《风萧萧》,自此开启了徐王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合作生涯。
合作初期徐玉兰和王文娟留影
合作初期徐玉兰和王文娟留影
被称为“越剧舞台上的并蒂莲”,是因为她们相互依存、交相辉映。在个性上,徐玉兰开朗爽直、热情坦荡、嫉恶如仇。王文娟脾气随和、文静内向。面对很多大事抉择,通常是徐玉兰这个老大姐当机立断、独掌大局。
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合作推出了《荆轲刺秦王》《红娘子》《吕布与貂蝉》《信陵公子》《玉面狼》《明天更美丽》等剧目。1951年,她们一起带团北上参军,并于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
杨得志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为了和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徐玉兰和王文娟等同志,她们在建国不久就穿上了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普通一兵,这是很不容易的。这些上海小姐穿上军装不久,就主动要求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记得有一次,她们让我给她们讲讲战场上的事。我们边走边谈,走到了矿井上的高坡。突然,来了三架‘野马式’飞机,机关的同志立刻指挥她们疏散。徐玉兰和王文娟,却还在那里看飞机!我一手拉着一个,往坑道里撤。走进了洞口,飞机投下的炸弹便响了。那一次,很危险啊!当时越剧团的同志,表现得很像一个战士!”这是共和国将军对她俩的称赞。
在朝鲜战场,战斗间隙,坑道里歌声、笑声不断。 (新华社发)
在朝鲜,整整九个月,徐玉兰和王文娟同睡一个铺,同吃一锅饭,逢到演出还互打背包。徐玉兰因长期演小生,略有几分男性气质,处处护着王文娟这位小妹妹。一次,王文娟牙齿发炎,痛得半脸红肿。徐玉兰送她去部队医院,到公路上拦军车。那时六月天,她们坐在军车上,顶着烈日到了医院。医生给王文娟打针,王文娟因一阵剧痛惊叫。徐玉兰在旁安慰她,又急又累,竟中暑晕了过去。待到她醒来时,王文娟反在一旁劝慰照顾她了。
1960年赴港前,徐王在广州演出《追鱼》。在最后演“分别”时,徐玉兰有个“抢背”动作,本应将“昏倒”在地的鲤鱼精——王文娟扶起,可徐玉兰这时却站不起来。王文娟一见徐玉兰脸色苍白,汗珠直冒,知道发生意外,连忙反过来扶起徐玉兰。一到后台,王文娟对徐玉兰又搓又揉,当发现徐玉兰的锁骨从肩胛处突出来了,方知是锁骨骨折,心疼得她直掉眼泪,赶紧把徐玉兰送到医院。
用她俩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在一起生活、演出的时间要多于家庭生活的时间。”几十年来,两人的足迹遍及全国和海外,她们的情谊也随着艺术的发展越发亲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徐王越剧艺术成熟期。她们此时合作的精品《追鱼》《春香传》《西厢记》《北地王》《关汉卿》等如繁花吐蕊,最终《红楼梦》将她们的艺术推向高峰。
《春香传》 中徐玉兰饰李梦龙 (1954年)
《西厢记》中徐玉兰饰张生(1960年)
用尽心血演活贾宝玉
徐玉兰一生饰演了上百个角色,许多角色令人难忘:《西厢记》中的张珙、《春香传》中的李梦龙、《追鱼》中的张珍、《北地王》中的刘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1958年2月,由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在上海首演。在越剧小生流派中,徐玉兰是独特的。她演出《红楼梦》的时候,已经是30多岁的母亲了,且个子不高,人也比较丰满,可是她往舞台上那么一站,整个人的气度就在那里,不由得不令观众相信她就是那个翩翩公子。她的嗓子是女小生中难得的,即使是唱快板,也吐字清晰,高昂有激情。她唱“宝玉哭灵”的时候,一连二十多句没有伴奏,音准精确,层层递进,是越剧表演史上的一个高峰。
徐玉兰说:“我不是天才,为演活贾宝玉,我是用尽心血的。当年接到演宝玉的通知时,上海文化局局长徐平羽就对我说,你要演贾宝玉,至少要通读十遍《红楼梦》。我一听要晕过去了。”
恰好此时她要去苏联、德国演出,“当年我们是坐火车过去的,到莫斯科要九天九夜。我特意要了个上铺,上车后就看书,有同事来拉我打扑克,我没下来。在苏联演完后又去民主德国,要五天五夜。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我对剧中的人物心中基本已有框架”。这部剧最难的是宝玉出场的戏。《红楼梦》里开场,贾宝玉14岁,而那时徐玉兰已经37岁。徐玉兰不断思考琢磨,几个方案都推翻了。后来她终于想到原著里的一个情节,宝玉有一次和王熙凤出游,庙里的师傅喊住宝玉,请他带回一串檀香串给老祖宗。徐玉兰说:“我就想,能不能上场的脚步幅度大些,同时手里摇晃着这串檀香串。后上场一试,导演就说好,天真又大方。”
越剧电影《红楼梦》海报
徐玉兰和大家的努力,换来了好评如潮。当年在上海从2月18日至3月31日,连演五十四场,场场爆满。消息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高兴地点名将它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晋京剧目。
舞台姐妹的绝唱
2013年,当“九代同堂”的大型史诗越剧《舞台姐妹情》开排的消息传出后,徐玉兰特别高兴。
徐玉兰是第一个在演出合同上签名的。她自认年事已高,扮演角色已不太合适,但自己难得登台,观众大老远来了,看到的只是谢幕鞠躬,怕对不起观众。“后来我们就商量,要么我跟王文娟一起最后出场,唱两句。”到了排练厅,一唱起来,她觉得两句不够,“那就四句吧”。
当年6月15日晚,《舞台姐妹情》在上海逸夫舞台正式演出。
戏快至尾声,92岁的徐玉兰和87岁的王文娟随着移动的舞台慢慢靠近。徐玉兰蓝衣黑裤,风采依旧,举手投足透着潇洒;王文娟身着紫红色的旗袍,温婉端庄,神情中仍露出一点点娇羞。此时掌声四起,王文娟那极具韵味的唱腔在剧场响起。紧接着,徐玉兰也亮出身段开唱,声声送听:“蓦然回首心潮涌,风雨百年看苍穹,众手浇灌梦之花,喜看那,越音万里,四海飘送,一代更比一代红。”
2013年6月15日,越剧《舞台姐妹情》在逸夫舞台演出,徐玉兰、王文娟等越剧名家压轴出场
那天谢幕,徐玉兰忍不住激动地说道:“我们好久没上台了,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们吗?”台下的情绪一下被引爆,观众们纷纷涌到台前,大喊:“徐老师!王老师!”久久不肯散去。一些老人激动地抹起眼泪,因为他们知道,这场演出或许就是这对舞台姐妹舞台演出的绝唱。
2017年4月1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玉兰在华东医院病逝。
原标题:一串檀香串,让37岁的她演活了少年贾宝玉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来源:题图为越剧《红楼梦》剧照,作者提供 图片来源:照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马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