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被人们食用的传统食品肯定安全,实则不然。

作者:怀疑探索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像小麦,部分人食用含麸质的小麦制品会过敏,花生、牛奶、海鲜等传统食品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人它们安全美味,但特定过敏体质者食用少许就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这体现了传统食品安全的相对性,即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过去受科技与认知限制,食品检验手段简单粗糙。食品加工中产生的微量有害化学物,以及食物里隐藏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当时无法被检测出来。随着科技进步才发现这些风险因素,所以传统食品虽食用历史久,但不能说明绝对安全,毕竟过去人们对这些隐藏危险并不知晓。

而且现代环境变化巨大,土壤、水源可能受污染,大气成分改变,影响传统食品原料生长。例如用污染水浇灌的小麦,可能吸收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加工成食品后也不再安全,即便它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

传统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过去因无冷藏技术,人们靠腌制延长保存期且长期食用。但现代研究发现腌制过程会产生致癌物亚硝酸盐,过去人们未察觉其危害,如今科学发展揭示了这一潜在风险,证明传统食品安全性并非固定不变。

传统发酵豆制品如豆瓣酱、腐乳,发酵工艺虽传承已久,但特定环境下若发酵控制不当,可能受黄曲霉菌污染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强致癌物质。古代因无先进检测和微生物控制技术,人们未意识到此致命风险却长期食用,再次说明“传统食品经长时间食用即安全”观点有误。

再如传统的油条,制作加明矾含铝元素,长期过量摄入铝会在人体内蓄积,影响神经系统,尤其对儿童和老年人健康影响大。油条虽受欢迎且食用历史长,但随着检测和医学研究进步,其隐藏健康风险被发现,打破传统食品即安全的固有认知。

传统松花蛋腌制用的是黄丹粉,成品含铅,长期食用可能铅中毒,影响人体多个系统功能,对儿童生长发育危害极大。曾经人们未充分意识到这一潜在风险,如今的科学分析让我们重新审视其安全性。


松花蛋

一些地区传统土法压榨食用油,缺乏现代精炼工艺,原料筛选、加工环境和储存条件存在诸多问题。原料霉变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且无法有效去除,加工可能引入微生物污染,储存可能导致油脂氧化变质产生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引发肝脏、心血管等疾病,损害人体健康。这充分说明了“传统食品经过长时间食用就是安全的”这一观点存在缺陷。

总之,这些实例有力证明传统食品安全具有相对性,不能因其长久食用历史就认定绝对安全。我们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识和对待传统食品,在传承饮食文化同时保障自身饮食健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