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由上海市社联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第二讲在上博东馆举行,主题为“山水江南:江南和中国文人山水画”,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一级巡视员任小文,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出席活动。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施錡分别以《江南文人画传统转轨的发扬地——论古书画中的上海人文》和《江南与上海:书画史的传承与新构》为主题作演讲。
凌利中以海上书画的历史为例指出,人们往往以近两百年的“海上画派”代表近两千年的上海古代书画成就,固化对海派文化的认识,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追溯书画史可见,上海文人画的转轨点可以溯至1700年前的“云间二陆”。纵观海上千年书画史,其呈现出“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容并蓄、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自宋元以来,中国书画有三个高峰都发生在上海,所以上海在书画成就上并不是“小渔村”。凌利中推荐了上博的《万年长春》图录,内里作品众多,梳理广博,可提供更多关于海派文化的思索。
施錡认为,江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就以江南地域为主的书画史而言,位于长三角重心的上海地域极具代表性,能体现出江南文化的精髓。元代中后期,人才的聚集使得上海地域书画具备了优良的基础和潜力,也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前代特色的保留,二是对书画史的重构和影响。这一系列书画史的现象正与上海海纳百川、重文求真的地域文化特色精神密切相关。可以认为上海地域在元代之后便成为江南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书画史中承担了文化传承、文化开拓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使命。
演讲结束后,主讲嘉宾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
品牌介绍
“江南文化讲堂”自2020年由市社联与上海博物馆联合推出以来,吸引了专家学者和听众们的积极参与。讲堂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江南文化的特质,既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战略价值,又以精彩生动的解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将聚合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文博资源,继续发挥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基因和精神纽带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为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
供稿:市社联办公室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