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借上海交大的追思活动跟大家说,每一张卡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追思都承载着无比珍贵的情谊,我们替父亲收下了,永久珍藏,感谢大家。”今天(2月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追思纪念黄旭华座谈会上,黄旭华之女黄峻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不禁动容。

2月6日,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逝世,享年99岁。

上海交通大学是黄旭华院士的母校,在今天的座谈会上,一群和这位英雄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上海交大师生校友与黄峻共同缅怀这位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前辈。座谈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深情介绍了黄旭华学长的生平历程,回顾了他隐姓埋名,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2月10日,黄旭华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当天,许多群众自发前去送别。而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现场,鲜花沿着围墙一层层摆满。黄峻说,那个摆放着父亲遗像和核潜艇海浪造型鲜花大厅的大楼,自己也是第一次进。“要知道这个现场平常外人都是进不去的。为了这次吊唁活动,单位(七一九所)做了很多的保障,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她感激父亲工作的单位,也珍惜来吊唁送花的群众。黄峻和姐姐一天会去现场多次,几乎每次去,都会见人送花来,有市民自己送的,还有外卖小哥来摆上的。大多数送来花的人黄峻并不认识,但她知道,这些都是被父亲感动的普通人的敬意。

她还谈起,上世纪90年代,父亲退居二线后,工作重心之一就转移到了人才的培养上。直到后来,他腿脚不便,不方便频频外出后,经常就是黄峻替父亲进机关、进校园,做科学家精神宣讲,“每每他都叮嘱我提醒同学们,要有信仰、有担当,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对上海交大的学生来说,黄旭华学长的故事是他们开学第一课上最生动的案例,也是鼓舞着他们前进的灯塔。

“第一次见到黄旭华学长时,他戴着一副很酷的墨镜,为我们的船模比赛鸣枪开赛。”座谈会上,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王鸿东回忆起,当时比赛结束后,选手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和黄旭华合影,“他饶有兴致地指着各式各样的无人船说,年轻人就是要搞些不一样的东西!”当时王鸿东很受鼓舞,而这个“不一样的东西”,也成为此后王鸿东为之奋斗的事业。

黄旭华对青年人的重视和指引是不言而喻的。他在交大设立“旭华基金”用于支持“黄旭华奖学金”项目,以奖励矢志投身国防军工等重点行业的应届毕业生。而“旭华班”作为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强基计划的特色班级,更将黄老“深潜报国”的信念融入人才培养。


“旭华班”学员关天柱在黄旭华院士去世后,特地赶去武汉参加遗体送别仪式。“黄院士是我们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在我们心中甚至可说是一种精神象征,他的名字就等于爱国,就等于无私奉献。”他谈到,当天他在仪式开始前两个小时赶到了送别仪式现场,可很多人比他到得更早,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许多小朋友。他听到一位父亲告诉自己抱在手中的幼儿:“我们来送别一个用计算尺建造中国钢铁蛟龙的英雄。”关天柱说:“人民不会忘记为他们奉献一生的人。我们年轻人当扛起黄老曾经承担的重任,投入国防事业,守卫海疆安全!”

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2023届博士生吕子瑶是“黄旭华奖学金”获奖者,现在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空间通信和网络的相关研究。座谈会上,他和黄旭华院士隔空对话,感谢他对自己的指引,“您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


据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胡薇薇介绍,上海交通大学还将继续开展一系列缅怀黄旭华学长,学习和传承黄旭华学长的科学家精神的活动。全校师生还将在清明期间前往山茶社纪念碑、黄旭华院士专题展馆、旭华路等相关地点进行主题祭扫活动;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将深入推进“旭华”班人才培养工作,完善“黄旭华奖学金”评选颁发及获奖人宣传宣讲机制,激励更多学生投身核潜艇及相关领域;交大还将设立“黄旭华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原标题:今天,黄旭华女儿与上海交大师生一起开了这样一个座谈会

栏目主编:姜澎

来源:作者:文汇报 张菲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