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属于万物互联、人际互通的社会,数字技术渗入生活的各方面,不管是医疗、养老还是日常消费,都需要大量收集个人信息数据,而老年人往往对数字技术了解不深,属于社会数字化转型下的“数字弱势群体”。如何让每一个老年人过得安稳踏实?检察公益诉讼该如何为“夕阳红”保驾护航?
近日,仙桃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侵犯个人信息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宣判,有力的打击了针对老年群体的信息网络犯罪活动。
“大爷,我拍一下您的身份证,帮您登记身体健康状况……”2024年3月,何某、张某、王某等人利用农村独居老人需要陪伴、渴望健康等心理,通过冒充民政部门志愿者,以登记身体健康状况为由骗取个人信息,并哄骗老人配合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将老人身份信息与未实名认证的支付宝账号绑定,随后再将已绑定的账号高价售出。截止2024年5月案发,已查明的受害人数目高达六百余人。
为把好群众个人信息保护“安全关”,2024年9月14日,市检察院依法对何某等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何某等人修复受损的社会公共利益。经法院审理,三名被告人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何某等人十个月至一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五千元到两万元不等罚金。此外,何某等人还需共同支付赔偿金六万元,并在媒体上进行公开道歉。日前,相关判决已生效。
“案件虽然已经办结,但公益诉讼的职责远不止于此。我们要让案例变教材,用鲜活案例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增强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提高识骗防骗能力。”近日,市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上门回访被骗村民,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多亏检察官们及时告知,不然我真成了电信诈骗的帮凶!以后有人找我要个人信息,我一定先问村干部和检察官,天上掉馅饼的一律不相信,你们放心吧!”在回访的过程中,村民王大爷感慨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市检察院将持续加强对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司法保护力度,做细、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为法治仙桃建设贡献检察力量。
声明:本公众号未标明原创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之用,不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犯了企业、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号发布的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仙桃检察
责编:周方婷
编审: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