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初,日军加紧侵华步伐,当时在国民军任中校参谋长的谢晋元被令下沪,为抵抗日军做准备,8月13日,中日在沪爆发冲突,第二天,蒋介石宣布全面抗战开始,英雄谢晋元也被安排到上海战争中,他的故事,和一座仓库有关,那曾经是一座千疮百孔的仓库,因为一群军人的死守,这座仓库被人永远铭记。1937年10月27日,凌晨2点。上海闸北区苏州河北岸,一座六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因为是当时上海四所银行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所以被上海人叫作四行仓库。此时仓库里,脚步阵阵,人声鼎沸。“一楼所有门窗,用沙包和粮食全部堵死!”“二楼以上窗口,堵死一半!到时候可以扔投掷爆炸武器!”“电源全部切断!别让鬼子利用电线放火!”一道道命令被传达下去,一队队士兵在仓库内来回穿梭。“报告长官!一切准备就绪!”士兵向一位长官报告。“清点人数!把每个人的名字都记下来!”长官命令。之所以下这道命令,是因为长官希望这份名册能传递出去,等全体殉国后,让国家优待烈士家属。随后,长官命令全体集合。“这个仓库,就是我们最后的阵地!”长官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说,“也可能,就是我们的坟墓。”长官顿了一下。“但是,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和敌人拼到底!听清楚没有?!”长官吼道。“听清楚了!

布兵前线

”所有士兵大声回应,呼声在整个仓库间激荡。在之后的四天,这支残缺不全的部队,将被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知晓: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谢晋元,广东省蕉岭县人,1905年出生。考进广东大学的谢晋元,原本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但是在那个年代,他发现,空谈理论或上街喊口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要改变这个国家,必须自己投入到第一线去。1925年,谢晋元以广东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考入了黄埔军校四期,投笔从戎。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谢晋元提前毕业,从一名排长做起,一路冲锋陷阵,到了1936年,谢晋元做到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的旅部中校参谋。那一年,中日之间火药味已经四处弥漫。谢晋元的部队,从四川万县调防江苏无锡。谢晋元立刻做了一件事,把住在上海龙华镇的妻子凌维诚和儿子送回广东原籍。在与妻子告别时,谢晋元说:“我不是好儿子,也不是好丈夫,奉养年老父母,抚育年幼子女的重担,要你承担了。



这场和日本的战争,会非常激烈,我们肯定会有很大的牺牲,也会有局部的失利,但我们国家一定会胜利!到时候,我亲自接你们母子回上海!”1937年8月11日深夜,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奉命从无锡出发开赴上海。两天后,惨烈的淞沪会战爆发。当时日本人喊出的口号是:“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全中国。”为此,日本一共在上海投入了14个半的最精锐师团,并出动了一半以上的海军。

中日兵力相较

在中日之前数次交手中,中国民军队几乎都是防守反击,但这次不同,中国民军队从一开始就展开了狂攻,前仆后继,不畏牺牲,决不后退!日军的负隅顽抗,为援军争取了时间。第三、六、九、十一、十三、十六、十八师团,第五师团一部相继投入战斗,日军序号前二十的师团为甲种师团,而第五、第六师团则是甲种之中的甲种,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两支部队。通过日军的兵力分配,可见其对上海战场的重视程度。



日军虽是在战役开始后才进行兵力调动,却很快在上海完成了陆海空三军高达三十万人的部队集结。要知道这些部队分别来自中国东北、华北、台湾,北韩甚至日本本土。与日军超强的战斗动员能力相比,国民军的调动和运输能力就差多了,当时的铁路,包括公路,航空路线等物运能力都不如日军,全国兵力无法一次性集中调到上海,在这种陆运空运能力不足的影响下,很多入沪作战的军队不得不分批次行军,有的坐车有的步行,力量不能一次性集中,只好小股小股军队作战,又因如此,本就混杂的军队在管理上更加混乱,缺乏统一领导战事,各自为营,在诸多原因下,能够真正投入战争中的兵力不足七十万,在此次对战中,日军不仅没有陷入胶着,反依靠其空军优势及黄埔江上的空军武器来支援军队陆战。

我方军队被迫在日军的空中优势火力和重型武器压迫下与其对抗。日本空军的轰炸机以及海军的舰炮毫无顾忌地向中国民军队阵地成吨成吨地倾泻着钢铁和炮火,战斗进入最惨烈焦灼的状态。在争夺最为激烈时,一个连上去十分钟就全部阵亡,一个师几个小时就轰炸没了。淞沪战场像一个没有尽头的深渊,填进去就出不来了,当时国民军的牺牲程度,在我国抵御外敌的历史上,再无先例,蒋介石中央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大半基层干部殒命战场,很多人都是跟着打了半辈子的基层干部,这些职业军官们连轴牺牲。



让蒋介石的军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由此可见,在驻印远征军没取得光荣成绩之前,当时国民军面对强大训练有素的日军,和自己军营里残兵败将,确实缺乏战必胜的底气。中央军的巨大牺牲,令蒋介石很心痛,但也很欣慰。因为他独揽军政大权的十年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出如山。调令所到之处,原本习惯于为一己私利而各自打小算盘的军阀们——粤军、桂军、湘军、川军、滇军、被改编的东北军,居然不讲条件,不提困难,不远万水千山,杀向了淞沪战场。

国军赴沪

如川军杨森的二十军,徒步、乘船、坐车,花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在10月初赶到上海,还没有休息就直接上战场,这支穿着草鞋破布,装备简单,军工薄弱又长途跋涉的草莽之师,竟然与日军激战七天七夜,共伤亡七千余人,除此之外,还有无数国民军英勇就义,用钢铁之躯铸成堡垒。尽管无数国民军闻义赴难,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即便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但现实情况是,国民军在经过头两个月的狂攻之后,不仅被迫由攻转守,且渐渐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势。战局危急!



这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精英尽出的中央军在头两个月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而之后补充上来的大都是各地军阀的杂牌部队,战斗力大减,这一进一出,形势逆转,国民军再也无力压制日军。其二,我们的后勤系统跟不上。抗战发生时,我们是以一个近代农业国家拼死抵抗一个近代工业国家。我们的大部分武器都是进口的,仅武器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更别提如飞机、坦克此类的高端武器,基本是打一辆少一辆,根本无从补充。枪、弹的生产能力也有限,无法满足战场消耗。而日本则拥有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所有武器均可以自行制造,且产量充足。这样的两支军队交手,除了以惨烈的牺牲换取胜利一途,再无其他的路可走!

80万最精锐的中国民军队对阵30万最精锐的日军,从8月打到11月。但打到10月底的时候,中国民军队其实已经顶不住了。10月25日,中国民军队在上海的大场防线被突破,全军撤退。这个时候,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全师留下,死守上海!蒋介石自知第八十八师是自己王牌部队,直接统领下属部队里,不管是军备还是战斗素质都是国民军里最好的,同样,在淞沪会战开始后,这支全德械正规军就一直冲在前线,他要让全国各地军阀及国内外各界,看到中央坚定抗日的决心。

但这个命令被孙元良断然拒绝:这就是白送死!而且死得没有任何意义!于是蒋介石又提议:留下一个团?孙元良依旧不同意,在二人争执半日之后,终于决定,留下一个营,大部队都撤出了,为什么还要留下一支部队?很多人对蒋介石这一举动不理解,但是蒋介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抗日,他自知国民军如此地步,没办法抵挡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但世界大混战已经开启,中国现在的态度如何,决定日后英美等同盟国援助如何,所以为了国际关注,他必须留下抗日的身影,这是支注定有死无生的坚守部队,10月27日凌晨,五四二团一营驻军进入上海四行仓库,当时全营不过四百人左右,为了迷惑城外日军,对外宣称八百人,就有了后来的“八百壮士守四行”



10月27日,清晨。放下武器大摇大摆来到苏州河边的日军,忽然遭到来自四行仓库的攻击,一队人被打懵了,怎么回事?中国兵不是撤走了吗?怎么还有部队在这里。一整个上午日军都没敢贸然行动,在摸清楚周围环境以后,当日下午,日军组织兵力,对四行仓库进行包围,准备大规模进攻,一时之间炮火连天,枪林弹雨,四行仓库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三面被日军包围,但南面与英租界相连,当时日军还不敢贸然进兵租界,所以还有一面能躲,四行仓库占领高地位置,从上向下俯瞰周围,尽管枪声激烈,谢晋元军队仍然有一战之力

在装备情况基本差不多的情况下,视死如归的中国军人又占据守攻优势。背靠租界无法用飞机轰炸,仓库又强攻不下,日本人脑袋都大了,这边战况焦灼,另一边上海市民却注意到这里的情况,两岸居民都沸腾起来,还有一支中国民军人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第二日下午,苏州河边就聚集成百上千的上海市民,没几步就是弹片横飞的战场,但河对岸的市民并没有躲开的意思,他们看到仓库守军占领上风就齐声叫好。



看到日军偷袭就齐声喊叫,提醒中国士兵,有的人还会写大字报或者画图向仓库中的士兵预告,推测到留守在四行的士兵们有可能缺食少药,就偷偷通过英租界送去药品干粮,这四百人的抗战中,有无数市民在背后默默支持。在上海市民里面,有一个22岁的女童子军,她叫杨惠敏。冒险进入四行仓库,把一面浸透着汗水的国旗送到了谢晋元面前。谢晋元接过国旗,眼睛湿润了。

死守四行

仓库屋顶没有旗杆,谢晋元就让人找来两根竹竿,连在一起,做成临时旗杆。东方已现鱼肚白,在曙色微茫中,谢晋元带领部下庄重地举起手,向国旗敬礼。虽为孤军,我们却绝不是孤独无助的,因为后面有你。祖国,只要记得你的名字,哪怕是被死亡紧紧包围,我们也不会感到任何恐惧。没有华丽的奏乐,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日军从对面不时射来的冷枪,但是那神圣而肃穆的气氛,单纯而悲壮的场面,却让人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一大早就来围观的上海市民顿时沸腾了,很多人脱帽致礼,而更多的人瞬间就流下了热泪



第二天,日军又集合部队,对着四行仓库发起猛攻,一轮又一轮的车轮战下来,谢晋元自己都拿着枪去窗口阻击,对日军来说,这么一直耗着也不是一个办法,他们找了一块厚钢板,让十几个突击队士兵举着挡住武器,从四行仓库门口正面攻进去,到四行仓库底下以后,用随身携带的炸包放置在仓库墙底,准备破开仓库,炸开四行,危急时刻,敢死队队员陈树生站了出来,他在身上绑满投掷爆炸武器,拉了安全栓,直接从窗口上一跃而起,和底下的十几个日军突击队员同归于尽,谢晋元在窗口泪流满面。陈树生临死之前他给远在家乡的母亲写下了遗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像这样的遗书,四行仓库里一共有298封。

日本人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发通牒告诉西洋人:我要硬来了,才不管你什么租界不租界呢。工部局拿着通牒十分害怕。在四行仓库通往公共租界的河桥南端,那里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煤气桶,这煤气桶离仓库很近,都不到百米,万一日军不顾一切,炮灰连天的一顿攻击下来,弹片打到煤气筒上,爆炸起来整个上海都要遭殃了。于是,各国使节都拿着照会前来说情,要求当地最高组织尽快安排四行仓库的孤军撤离,连宋美龄都接到了很多类似请托。蒋介石要的本来就是关注,现在差不多全世界都知道了四行仓库这个名字,当然再没必要让守军白白送命了。谢晋元却不肯撤离。



才坚持了四天,武器消耗不过十分之一,吃的喝的,守个三年也不怕。为了抗战,中国已经牺牲了这么多人,四百孤军不过其中的沧海一粟,何惜一死。所以,我绝不会为了保命而逃去租界!在日军发起总攻的时间即将到来之前,负责联络的宋子文打电话给谢晋元:你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你不应再执拗,赶快撤。谢晋元只得同意撤退。

10月30日深夜,孤军撤出四行仓库,最后一个离开的是谢晋元本人。撤退过程中,租界英军亲自带武器护送将士们,其实这并不是他需要做的事,但这几天内,“八百”将士死守仓库,英勇就义的军人精神让租界英军指挥官深深感动,10月31日零时,孤军全部进入租界,但他们一进去就重新陷入了困境。日军发现谢晋元撤走后,警告工部局:赶快把他们引渡给我们,如果敢放其归队,我们将不顾外交规则,同样冲进你们的租界进行追击。工部局一看,只好来个两不得罪,既不引渡,也不释放,而是在收缴谢晋元等人的武器后,将他们羁留了起来。虽然不是俘虏,但胜似俘虏,当兵手里却没有武器,谢晋元十分悲愤,他恨不能重回战场,他虽然又饿又累,但流着眼泪,始终不肯吃工部局提供的任何点心。

壮士被囚

从此,“八百壮士”失去自由,再次沦为孤军。他们被关在铁丝网内,不能出大门一步。铁的武器没有了,最后剩下来的只有精神。起先他们有国旗,但是国旗很快就被收走了。在孤军营内,既无国旗,也无军号,连旗杆或者竹竿都找不到一根。



这一禁,就是4年。在那期间,谢晋元和他的部队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依旧带全体将士,每天准时出操、训练、自办饭食,还自己举办唱歌会、运动会。在那期间,上海也沦陷了。但上海人民每日都会来到这片被软囚的营地中,给将士们带粮食和外面的食件,政府情况等,多的时候有上千人,少得时候也有几百人,在软囚期间,谢晋元军队也并没有颓废自艾,仍然坚持操练,他带领军队修缮营地,建造房屋,每日出操上课,有的市民来了,也没上前去和他们说说话,就远远的鞠了个躬,走了,那段时间,每天有无数的日本间谍,地下特务等,想要进营地杀害他,始终没一人得逞。

1940汪精卫伪政府上台以后,试图用陆军司令的位置劝降谢晋元,随被拒,劝降不成,汪伪政府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使下作手段收买内鬼,4月24日晨时,谢晋元在日常照例出早操时间,却没等到该来的士兵们,他去房间查看,被收买的士兵用早准备好的匕首和铁器等凶器,攻击在他胸口和太阳穴等要紧部位,副官见状上前捉拿凶手,也被四人重伤,四个败类虽然当日被伏,但重伤的谢晋元不久就与世长辞,当时才仅37岁。



如果没有四行仓库保卫战,作为副团长的谢晋元也许会默默无闻。要知道,像他这样级别的军官,光在淞沪战场上英勇战死的就不知凡几。谢晋元得到了一个名扬中外的机会,但也绝对有资格得到这样的机会。在进入四行仓库后,他立即在库内建筑工事,并把所有的门窗全部封闭,堆满沙包麻袋,做好了死战的准备。

螺丝壳里做道场,即使在小格局中,也往往会迸发出无穷的民族智慧。谢晋元如同当年的阎典吏,该用能用的伎俩他都用上了。河对岸的公共租界内,无数人都在看着。在他们眼里,四行仓库保卫战,就像一部现实版的爱国史诗大片。他们看到,一个中国士兵浑身裹满投掷爆炸武器,突然从仓库顶上一跃而下,跳入日军丛中,轰然一声,与敌同归于尽。观众里面,很多都是被迫逃到租界避难的中国老百姓,战事失利,让人们几乎日日处于失望和忧伤之中。当亲眼目睹这一情景时,他们不由激动得热泪盈眶。失利不可怕,只要有了这些勇士,中国一定不会亡!

他离世的消息传出来,举国悲愤,上海30万市民自发为其吊唁送别,路上好几条马路都被堵塞,5月8日,政府下令追封为陆军少将,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同年十二月。日本偷袭珍珠岛,太平洋战争爆发,各国列强正式混战,日本也不顾西方世界怎么看待,直接下令进入租界区,本以为可以明哲保身的上海租界被日军接管,在租界软囚的400孤军全部被拘禁,发配到各地做劳工,有的人甚至被发配到新几内亚,曾经威震四方的八百勇士被迫落得如此下场。但活下来的士兵也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新的机会,抗战胜利后,孤军幸存者陆陆续续回到上海,虽然不到一百人,但在他们心里,当初的孤军营始终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因为那里有将军的影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