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亿这是上汽集团去年的净利润,一个令人唏嘘的数字,要知道在几年前,这家车企的年利润还在300亿以上,连续18年稳坐国内销冠宝座,风光无限。



上汽如今利润如悬崖般下滑,销冠头衔也没了,仿佛一夜之间从巅峰掉到了谷底,实在让人忍不住想问:这到底出什么状况了?

上汽的兴衰

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汽车市场才刚开始发展,上汽很有眼光,抓住机会和大众、通用这两个国际上很厉害的汽车公司一起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

通过引入对方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车型,上汽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德系、美系品牌自带的光环,加上上汽本土化的生产与销售策略,让旗下产品很快就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像别克GL8,作为商务MPV的标杆车型,在高端市场稳稳站住了脚跟,成为商务出行的首选,大众朗逸凭借稳重的外观和可靠的性能,深受普通家庭的青睐,成为家用轿车的热门之选。

五菱宏光价格便宜,还特别耐用,凭借这些优点,成了大家都知道的 “国民神车”,每年销量突破百万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这些明星车型,为上汽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利润,也让上汽在国内汽车行业稳稳坐上了霸主的宝座,2017年上汽集团的年营收超过4000亿,净利润高达 300 亿,赚钱就跟躺着捡钱似的。

可谁能想到,曾经让上汽走向辉煌的成功模式,却在日后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因为过度依赖合资,上汽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金都不足,核心技术一直没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浪潮铺天盖地,上汽在这波浪潮中明显慢了一步,21年上汽集团年度股东大会上,时任董事长陈虹提出的 “灵魂论”,掀起了一阵舆论风波。

他强调上汽绝不可以把自动驾驶这类关键技术托付给第三方,一定要紧紧握住自己的 “命根子”,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上汽这种过于保守的创新想法,让它错过了和华为等科技企业好好合作的好时机,结果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这些重要方面,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再看看比亚迪和华为,人家早早就在新能源这块儿用心布局,砸了好多钱搞研发,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还有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在行业里都遥遥领先。



而上汽虽然在新能源领域起步不算晚,但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到了2024年,上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只有25%,和比亚迪70%的渗透率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当新能源这股强劲的风口席卷而来,上汽却因决策迟疑和战略短视,错失了抢占先机的黄金时机,上汽的市场地盘不断被其他车企蚕食,盈利水平更是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国内燃油车市场的日子不好过,新能源汽车越来越火,买燃油车的人变少,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车企卖燃油车能赚的钱也越来越少,毛利率持续走低。

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车企为了从对手那儿抢来更多客户,不得不使出价格战这一招,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2017 年,燃油车的平均毛利率还有 13.4%,到 2024 年就已经降到了 8.9%。



曾经上汽旗下的雪佛兰、别克等合资品牌,在汽车市场上风光无限,那时候它们的车型满大街都是,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销量大幅下滑,曾经的明星车型,在消费者眼中也渐渐成了 “老古董”。

上汽陷入如今的困境,既有自身战略失误的原因,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大变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当下上汽集团可谓腹背受敌,上汽的业绩如自由落体般急剧下滑,2024 年,上汽集团的净利润暴跌 90%,只剩下不到 20 亿,连续18年的国内销冠头衔,也被比亚迪夺走。

上汽的自救之路

上汽如今的处境糟糕透顶,业绩大幅下滑,市场份额被抢,在这严峻形势下,上汽知道不变革就没出路,于是开启了艰难的转型之旅,而转型的第一步,上汽选择了裁员。



2022年的时候,上汽的在职员工数量差不多有21.6万人,那时候企业规模庞大,到处一片繁忙景象,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一年,这个数字就锐减到20.7万,近万名员工离开了这家曾经无比辉煌的企业。

上汽不光直接裁人还玩起 “小心思”,还通过到合同期限不续约、最后一位淘汰等隐蔽手段变相裁员,有些部门的裁员比例甚至高达70%,研发高阶智驾的团队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大规模裁员,还开始整顿工厂,2023年一系列工厂调整动作展开,多家工厂被关闭或出售,安亭一厂,这座陪伴上汽走过无数岁月的老厂,即便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最终还是没能摆脱被淘汰的结局。

2024年,上汽日子不好过,开始变卖 “家当”,好多车间、工厂都被售卖,短期内这确实能让成本降下来,可也暴露了大问题,暴露出上汽在新能源领域战略布局的迟缓与不足。



管理层的换血,也是上汽自救的重要手段,曾经的掌舵人陈虹和王晓秋都是 “60 后”,而新上任的总裁贾健旭是 “78 后”,年轻一代上位,大家都期待他能带领上汽走出困境。

24年7月贾健旭走马上任上汽集团总裁,仅仅过了一个季度,在一场干部大会上,他抛出 “跪着做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这一说法,此话一出,瞬间在行业内引发热议。



“跪着做人” 并不是真的要低声下气,而是要放下过去的骄傲,认真反思自身的不足,学习竞争对手的长处。

上汽意识到,在如今新的市场环境下,关起门来自己造车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开放合作,才有机会赢得未来,于是上汽选择和华为合作,推出 “智选车模式”。



在产品 “尚界” 中,上汽将采用华为的智驾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并且和华为在车型设计、技术研发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消息一传出上汽的股价马上上涨,这说明市场对上汽这一决策还是比较认可的。

而和华为的合作,也不是上汽转型的万能药,“智己” 品牌虽然搭载了华为的先进技术,但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销量和口碑都比不上问界、阿维塔等华为的 “亲儿子”。



仔细分析原因,是上汽长期受合资企业影响,自主创新的基因不足,即便有了先进技术,也很难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上汽的困境,其实也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之路。

曾经风光无限、称霸行业的企业,如今却被难题缠得脱不了身,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唯有紧紧跟上时代节奏,持续创新,主动接纳新技术的企业,才有机会在这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



BYD、吉利这些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取代传统车企,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兴主导力量,反观上汽却陷入迷茫,大家都不禁想问,上汽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儿?

上汽能否翻身,目前是个谜,不过能肯定的是,上汽必须彻底打破对合资品牌的依赖,大力增加自主研发投入,打造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或许有机会再次获得市场的认可。



“跪着做人” 只是一种姿态,更重要的是要 “站起来做事”,上汽能不能从低谷中重新崛起,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新机遇,在变革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上汽的这段经历,无疑是给其他传统车企提了个醒,在汽车产业全面迈向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没有车企能独善其身,必须积极应对。



汽车行业往后竞争残酷,车企只有突破传统思维,主动接触新技术、新模式,才有机会在未来立足。

要是车企一直守着老观念、老办法,不愿意改变,最后肯定会被时代抛弃,上汽现在正头疼这事儿,其实这也是咱们中国所有车企都得重视的难题,谁都躲不开。



参考资料

1.金融界2025.02.11《上汽“放弃灵魂”,“跪着做人”?消息称华为上汽合作敲定,品牌名初步为“尚界”》
2.新浪财经2025.01.22《上汽集团丢掉销冠》
3.金融界2025.02.11《上汽“放弃灵魂”,“跪着做人”?消息称华为上汽合作敲定,品牌名初步为“尚界”》
4.红星新闻2025.01.07《上汽集团的2024:销量被比亚迪反超,18年销冠称要“跪着做人”》
5.新京报2025.01.24《上汽集团预计2024年度净利润15亿元到19亿元》
6.中国基金报2025.01.27《上汽集团预告:净利润骤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