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家长的一则投诉,撕开了当代教育的隐痛。初三学生每天从清晨7点20分到校,晚上9点40分离校,在校时间长达14小时,睡眠不足6小时——这组数字让人心惊,更折射出教育生态的深层矛盾。当家长与学校为"该不该卷"激烈对峙时,学生成了夹缝中的"工具人",而教育本质则在效率与健康的撕裂中逐渐迷失。(源自九派新闻等媒体)


重庆市教委早在2019年就明文规定:初中生每天在校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晚自习结束不晚于21点。但现实是,"超时学习"已成潜规则。有学校要求7点20分到校,否则算"班级迟到",写检查、扣分、请家长;晚自习结束后,学生还要应付"自愿补课"的软性施压。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暴露了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矛盾:当升学率仍是学校KPI的核心指标,减负政策注定沦为表面文章。


而家长的投诉困境更值得玩味。有人像许先生一样坚持"身心健康优先",周末补课直接请假;也有家长在会上直言"就该多在校学习,免得回家玩手机"。这种分裂背后,是教育责任边界的模糊化——学校试图用延长在校时间规避安全风险,家长既想减负又怕落后,最终把学生推入"无限加码"的恶性循环。



被透支的青春与沉默的代价。虹口区初中生小宇曾痛陈:"上午10点、下午2点,教室里趴倒一片"。这与重庆初三生的状态如出一辙:超长的学习时间换来的不是效率提升,而是注意力涣散、免疫力下降甚至抑郁倾向。江苏省早在2009年就立法保障学生睡眠,但16年过去,"早读+午练+晚考"的流水线模式仍在吞噬青少年的生命力。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海淀家长抱怨孩子"7点40到校太松散"时,重庆家长却在为争取8点到校权利奔走——教育焦虑早已异化成"比谁更拼命"的军备竞赛。

当地教委的介入固然必要,但单纯调整到校时间治标不治本,教育需要系统性改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得透彻:"教育不是把学生关在学校,而是让他们在家庭交流、社会实践中发现自我"。当重庆某校把周末补课改为"自愿参加"时,已有家长选择让孩子去学画画——这才是减负政策的终极目标:把选择权还给学生。


这场争议中最刺眼的,是成人世界的双重标准。我们既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又用题海战术填满他们的每一分钟;既呼吁"快乐教育",又把升学焦虑转嫁成对学校的苛责。或许真如网友所言:"教育不是马拉松,而是每个人寻找自己节奏的独行路"。当学校放下"时间管控"的执念,家长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

夜深了,重庆某中学的灯光依然亮着。那束光不该是透支青春的照明灯,而应是照亮未来的启明星——毕竟,没有健康的身心,再高的分数也只是沙上之塔。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