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下午,百里路小学一教师在教室不幸离世。
而刚过了不到一个星期,又一位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因病不幸去世!
2月20日,有网友反映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七中学教师聂广琴在带领学生跑完操后回到教室途中不幸离世。学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聂老师于2月18日“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老师和同学们都很难过”。
一、倒下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疲惫缩影
聂老师的离世迅速引发全网共鸣。评论区里,无数教师写下“感同身受”的痛楚:有人凌晨批改作业时心悸送医,有人甲状腺结节恶化仍带病上课,更多人默默咽下降压药继续站上讲台。数据显示,我国教师日均工作超10小时,72%的中小学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教师猝死教室”到“班主任深夜备课脑溢血”,类似的新闻早已不是孤例,而是撕开了教育行业高压生态的一角。
二、教育者的“隐形加班”:被掏空的不只是时间
当外界还在争论“教师寒暑假是否清闲”时,教案撰写、家校沟通、迎检考核、活动策划等十余项非教学任务正吞噬着教师的休息时间。某地中学的调研显示,教师每日花在行政事务上的时间占比高达37%,而“24小时待机”的家长群更将工作压力延伸至深夜。聂老师发病前带领的跑操活动,或许正是这种“无限责任”的具象化——从课堂到操场,从知识传授到身心监护,教育者的角色边界正在无限扩张。
三、“春蚕到死丝方尽”不该是教师的宿命
社会总将教师比作蜡烛,但过度歌颂奉献的背后,往往是对个体生命权的漠视。当某地教育局文件中出现“教师应自愿利用休息时间补课”的表述,当学校表彰“打着吊瓶上课”的典型,畸形的价值导向正在制造更多悲剧。教育需要温度,但更需要健康的守护者。正如网友所言:“我们想要会休息的老师,而不是会猝死的英雄。”
新学期,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告别,该成为唤醒行业变革的警钟。教育是生命的对话,唯有教师先被善待,学生才能真正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