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假的

根据官方通报,网传的几个关键细节是假的:

第一、学校即将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假的

第二、校长当众严厉斥责该老师——假的

第三、死前在黑板上写遗书——假的

2.什么是真的

然而这份通报并未平息舆论,对于已经引发全社会关注的一起教师意外死亡事件而言,本质上凝结了全社会对于中小学教育生态的反思,其中存在的若干不合理现象越积累越沸腾,总要找一个出口抒发出来。

即便如通报所言,上述几个细节并不是真的,但人们为什么愿意相信这些细节呢?

这种隐藏在压力背后的不满与隐忧,是真的。

这些假的细节事实上对应着真实的公众情绪。

教育领域的末位淘汰制、持续的高压恐吓能不能将老师逼死?

答案是肯定的。

末位淘汰制本身具有合理性,但是在教育领域,这个制度能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让老师和学生都变得更好呢?

答案存疑。

我并不否认教师队伍也需要时刻更新,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更新呢?

肯定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末位淘汰制”。

然而当前的教育领域内事实上存在着各种变相的末位淘汰制,比如大学年轻老师的“非升即走”,中小学老师的“评优”“评比”——将老师的物质生活与“工作成果”进行直接挂钩,这是对教育行业最大的忤逆。

因为真正的教育有许许多多的内容是无法被量化的,能够量化的那些东西又不是通过教育达成的——比如班级的成绩评比,本质上是通过“管理”达成的,而不是教育……

那么这样的评比实际上比的是什么?

是老师作为“管理者”的能力,而非“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通过什么去量化的呢?是通过天长日久的“口碑”、呕心沥血的投入最终呈现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师光环”,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自发自觉去堆积的东西,而不是心血来潮的“压力测试”。

一个好老师的成长需要的是给予而非“剥夺”——天天用各种手段吓唬老师是不能催生好老师的,只会让老师变得面目全非,全都变成了披着老师外衣的内地打工仔——教育不是工厂,老师不是打工人。

3.“风气”比“教育”更重要

教育本来就是一件很难“说得清道得明”的事情,关于教育的影视剧多如牛毛,好老师的经典形象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被影视作品提取出来的好老师形象都具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奉献精神、开明头脑、丰富经验、独到的方法等等,这些共同点又可以总结为两个字:风气。

教师的“技术”是可以学习的,但这些“技术”只有在良好的风气之下才能发挥作用。

这个风气是啥呢?

是全社会对于“受教育”的诚恳期待。

古时候有程门立雪、送东阳马生序这样的经典的“尊师重教”故事,人们渴望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学到做人的规矩。

近现代更有无数真实的案例,说起来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真的是感慨万千,人家真的“有能力”,让学生们的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学校外成为更好的人。

可是现在呢?

全社会对于“受教育”这件事是心存怀疑的。

上有学历贬值,下有未成年犯罪,中间还有大量的人不再愿意在教育上投入时间与精力——更多的人是没有投入的空间了,现实生活已经把所有人的压力都搞到极限,哪还有心思琢磨孩子和老师呢?

老师也不能例外,压力也搞到了极限——老师用于教育学生或者说管理学生的很多“技术”“权力”都被社会收回了,另一方面又要老师参与各种评比——全社会性的“既要又要”与“这不给那不让”的激烈矛盾只有一个结果——老师撂挑子不干了。

这又岂止是老师的结局?这是每个人的结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