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这一现象已成为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支出所在。在众多家长当中,一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补课,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在弱势学科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例如,有些学生数学成绩长期不理想,通过补课能够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强化解题能力,从而逐步提升成绩。而另外一部分家长,他们让孩子参与补课的出发点,则是源于一种深深的担忧——担心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课,自家孩子若不补课就会在起跑线上落后。这种心理反映出当前教育竞争的激烈态势。
然而,无论家长让孩子补课是为了补足基础,还是期望实现强化提升,他们对于补课这件事的付出心情往往都极为复杂。一方面,长期的补课费用给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频繁接送孩子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家长们对这种持续的补课压力感到无比厌烦。可另一方面,倘若真让学生们不再补课了,家长心里又会忍不住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他们担心孩子在没有额外辅导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会下滑,在未来的升学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门从 2 月份开始,将正式实施《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在这个办法中,无论是擅自举办课外培训的个人,还是参与有偿补课的机构,都将依法受到严厉处罚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次的处罚暂行办法,详细点明了违规补课的多种形式。
比如,线上直播课程,其便捷性和隐蔽性使得监管存在一定难度,但如今也被纳入严格管理范畴。还有那些以居民楼、咖啡厅等场所为掩护的线下有偿授课培训,这类培训试图躲避监管,却也难逃法网。甚至连打着家政服务名义进行有偿补习的行为,也在严抓严查的范畴内。这种种形式的违规补课行为,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正常秩序。
对于处罚措施,其制定充分考虑了违规行为的轻重程度。情节较轻的,可能会受到警告、通报批评以及适量的罚款等处罚;而对于情节严重的违规行为,例如屡教不改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则会面临吊销许可证件、限制从业等严厉惩处。这一系列的举措,旨在规范校外培训市场,保障教育的公平与健康发展。
网友们针对补课这一现象议论纷纷。有的网友言辞激烈地表示:“补课可以但是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你看看哪个学校哪个老师还会给学生补课!利益驱动罢了,学校老师说得冠冕堂皇最终还是为了钱!”这种观点将补课与利益直接挂钩,认为老师补课的动机纯粹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还有网友提出:“孩子在学校老师敢管吗?关键是现在的家长都有问题,老师管严了,家长说孩子受委屈了就去给学校闹,告老师虐待他孩子了,你说老师是管还是不管,能敢管吗?”这也反映出如今家校关系的紧张和复杂,使得老师在管理学生时左右为难。
也有网友认为:“无论学生补课是出于什么样的目地,追求知识的提高是没有错的,双方出于自愿,又对社会及第三人没有产生危害,为什么就不可以了?不但禁不了,若干年回头看,是很可笑的。”这种观点强调了学生自愿补课提升知识水平的合理性,并且质疑了禁止补课政策的有效性。
而家长们对此的态度却是复杂的。补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个人选择,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全学科均衡发展的。就像有些学生在数学方面天赋不足,课堂上的学习难以满足其需求,若一个学生在某一学科严重跟不上,只能靠校外补课才能避免总分拖后腿的话,不让学生补课,家长自然是不情愿的。
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即便是公立省重点学校,也难免存在水平落后、混日子的老师。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补课动因来自于考试,而考试的动因来源于升学,再往上推,升学是为了就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竞争激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只是一味地限制补课,一些家长认为这样的做法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他们觉得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无法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