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浜得名,源于一段飘渺的传说。古时此地野马成群,鬃毛飞扬如云,蹄声踏碎寂静的晨昏。水塘边至今伫立着几尊骏马雕塑,鬃尾昂扬,似在追忆那段无从考证的野性岁月。

传说虽如烟霭般朦胧,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诗意。而真正将名字镌刻于现实的,是上海政法学院创始人李庸夫亲笔题写的“野马浜”石碑。这方石碑立于水畔,以遒劲笔锋勾连起自然野趣与人文积淀,成为此地最醒目的时空坐标。


浜,意谓小水沟,在江浙多用于地名,如上海的洋泾浜、肇家浜、陆家浜……位于青浦的野马浜,像一枚被岁月浸润的琥珀,封存着远古的文明碎片、近代的文人痕迹与当代的青春回响。千步泾水系蜿蜒而过,佘山北麓的风掠过水面,涟漪荡开时,仿佛能听见历史在此低语。传说徐霞客曾在此处解缆远行,千步泾的粼粼波光里,至今回响着四百年前竹杖芒鞋的叩击。

清光绪年间的《青浦县志》里,"环城乡野马浜"六字墨痕犹新,彼时此处尚是漕运戍卒的歇马之地。野马浜所在的青浦,是上海文明的摇篮。向西不过数公里,崧泽遗址的黄土之下埋藏着六千年前的先民记忆。这里出土的炭化稻谷,被称为“上海第一稻”,见证着长江流域最早的稻作文明;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石斧,取材自松江佘山的石材,刃口虽已斑驳,却仍能窥见先民斫木为屋、开凿水井的智慧。考古学家复原的“上海第一房”,以竹木为骨、茅草为顶,门外廊檐轻挑,恰似远古先民对“家”的朴素想象。野马浜虽未直接出土文物,但它与崧泽共享同一片水系与山峦,或许正是马家浜人逐水而居时曾驻足的一处驿站。


野马浜的现代叙事,始于上海政法院校在此扎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担任上海市司法局局长、党组书记的李庸夫,果断决策,大力开展法学教育工作,相继建成大学、中专、成人教育三所政法院校,在青浦县建立法学人才教育基地,野马浜的晨雾中开始弥漫油墨与法典的独特芬芳。那时,最动人的莫过于昼夜交替的时空叠影:清晨六时,毗邻青浦监狱的操场上,干警培训班的号子声惊起白鹭;暮色四合时,政法院校的图书馆灯火次第绽放,如星河坠入人间。法治文明的薪火,在此完成从实务锤炼到理论升华的完整淬炼。

如今的野马浜,是一幅层叠的历史画卷:晨曦中,佘山北麓的薄雾还未散尽,水塘倒映着骏马雕塑的剪影,恍若传说中野马群踏浪而来的幻象;正午时分,崧泽遗址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折射阳光,展柜中的石斧与陶猪沉默如谜,与野马浜共享同一片天光云影;黄昏时,政法学院的学子漫步水畔,他们的脚步声与六千年前先民汲水的足音,在时空的褶皱里悄然共振。


2019年,上海政法学院的毕业生写了一首《野马浜之歌》,“感谢四年关照,我爱你野马浜……”每年毕业季,学生们以“野马浜”为名投稿纪念文章,将离愁别绪与学术理想编织成歌,让这片水塘成为记忆的容器。野马浜不语,却以水波为笔,写就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它是自然与人文的合谋,是传说与实证的交织,更是远古篝火与当代灯火的对望。在这里,每一滴水都蕴藏着文明的基因,每一缕风都传递着时间的密语,每一束光都闪耀着法治的光芒。

雨水时节,来上海司法干部学校公干。一“浜”之隔的上海政法学院尚未开学,远远望去,河岸石碑上"野马浜"三个大字依稀可见。野马浜,它已经超脱了小小身形的局限,而变成一种野马浜精神驰骋四野,而那一汪野性未驯的碧水,早已化作法治精神的永恒锚点。(车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