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里洞桥”是一座静默躺在岁月长河中的清代石拱桥,它横跨于百义溪上游的潺潺溪水之上,仿佛是自然与人文历史的一次完美邂逅。这座无名的小桥虽然没有任何显赫的身份背景,却以其古朴的韵味和坚实的身躯,见证着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也承载着当地居民的世代记忆与情感。
它的桥体由无数块石和条石精心砌叠而成,相互间严丝合缝,且看不见一根钉子或砖块,神奇的是连木桩都没有,悄然展现出古代工匠精湛的石砌技艺。桥面铺设得比较讲究,在鹅卵石的补充装饰下,既保证了行走的稳固又不失美观。
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只见溪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仿佛在低语着古桥往昔的故事。桥畔几株百年以上的参天大树挺拔而立,以香樟、银杏、枫香树和杉树为主,它们的枝叶与古桥相互映衬,不仅为它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绿意,更是对建桥年代的无声佐证。这些古树与古桥,仿佛是一对历经沧桑的老友,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然而,岁月的痕迹也悄然爬上了这座古桥。藤蔓绿植缠绕其间,为古桥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虽然增添了几分野趣与个性,但也让人不禁担忧起它的安危。这些生命的入侵,既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也是对古桥保护的一大挑战。或许也是为了方便识别和保护吧,这座石桥才被文保单位冠名为“新安里洞桥”。
参考相关资料,“新安里洞桥全长12.26米,顶宽2.96米,桥身距水面约5米。古桥的结构保存得相当完整,无论是桥拱的弧度、桥面的铺设还是两侧石阶的排列,都展现出清代桥梁营造法式的独特风格与建筑美学”。对于研究杭州余杭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地方桥梁建筑,这座桥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不过说实话,桥上这些新设置的铁护栏有点太煞风景喽。
让我惊讶的是,在洞桥的另一头还设置着一个神龛,内供一尊真人大小的二郎真君,貌似门前的香火还十分旺盛,想必是当地村民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的地方。至于为什么对二郎神情有独钟,显然我是没办法去追溯的。
洞桥一侧便是村子的健身广场,四角凉亭与一树红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想必在天气不错的时候,当地村民也会聚集于此,或健身锻炼,或闲话家常,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转发分享、内容指正、评论、点赞和关注,希望媒体或个体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谢谢。)
在杭州其实有很多叫“洞桥”的地方,比如富阳就直接有个“洞桥镇”;而余杭区境内,最有名的还是“洞桥村”,以及旁边被誉为洞桥的“东磵桥”。像新安里的这座洞桥跟它们相比,就属实有点“身份卑微”了,它的官方地址是:“百文镇溪口村新安里16号民宅东侧”。但是在地图上是找不到它的,以我之经验,不如导航到“前山口”车站,有当地的2598B路公交车能直达,自驾过去也最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