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二十六,年味渐淡,春意愈浓。在南方许多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一带,这一天被称为“观音开库日”。老人们常说:“门不挂红,灶不剩灰”,看似简单的俗语,却藏着农耕时代的生活智慧。幼时随长辈在潮汕老宅生活,至今记得街坊邻居在这天的忙碌——撤下门楣的红绸,清扫灶台的积灰,再端上一桌寓意吉祥的吃食,既是辞旧迎新的仪式,也是对自然的敬畏。


“门不挂红”:卸下年味,迎接新生

正月二十六临近二月,民间认为春节的喜庆装饰需在此日前撤下。潮汕老宅的木门框上,阿嬷总会踩着凳子摘下红布灯笼,边收拾边念叨:“红绸挂久了招虫蚁,春来万物生,该让宅子透透气了。”这一习俗并非迷信,实则是古人顺应季节的生活经验——初春潮湿,布制品易霉蛀,撤下红绸既能防虫,也暗含“年过完了,该踏实劳作”的深意。

如今虽少有人家挂红绸,但老传统演化出新的形式:商铺会在这天更换春联,主妇们清扫神龛,年轻人则给手机换上素色壁纸。无论形式如何变,那份“辞旧迎新”的心意始终如一。


“灶不剩灰”:扫净陈垢,日子常新

旧时柴灶烧火,灰烬堆积易生异味,正月二十六扫灶灰的习俗便由此而来。闽南人家讲究“扫灰从灶口往门外扫”,寓意“送走旧晦,纳进新财”。富贵记得邻居林叔扫灶时总哼着小调:“二十六,扫灶肚,金银堆满厝(屋)。”扫净的草木灰也不浪费,阿嬷会撒在菜园里肥土,说是“灰肥壮秧苗,春耕有好兆”。

如今燃气灶取代了柴灶,但“扫灶”传统仍在延续。广东一些乡村保留着用新抹布擦拭灶台的习俗,主妇们笑称:“擦得灶台亮堂堂,煮饭都有精气神!”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是农耕文明“敬物惜福”的传承。


三忌三吃:食俗里的生存哲学

观音开库日的传统,总绕不开“忌”与“吃”的讲究。这些规矩不是束缚,而是先辈总结的生存之道。

忌杀生:佛家视此日为观音菩萨开仓济民之日,主张慈悲为怀。沿海人家会放生鱼虾,内陆地区则忌食活禽。富贵在泉州见过渔市清晨放生仪式,商贩将几筐小海鱼倒回码头,围观老人拄杖感叹:“春来鱼产卵,护生就是护自家饭碗啊!”

忌争吵:“和气生财”是这天铁律。客家人家庭聚会时,若孩子拌嘴,长辈立即端出一盘“和合糕”——用糯米粉和芝麻糖蒸制的甜点,取“以甜化怨”之意。如今有些公司在这天组织茶话会,桌上必摆花生(寓意“好事发生”)和橘子(象征“大吉大利”),倒是把老习俗用出了新意。


忌动针线:老一辈说“正月动针线,刺破财神袋”。细究起来,实则是体恤妇人——年节操劳月余,借此让她们歇息一日。闽西山区至今流传着“二十六,针线藏,巧妇洗手煲靓汤”的民谣。


说到“吃”,三样传统食物最是经典:

生菜包:广东生菜会用生菜叶裹炒香的蚬肉、酸菜,因其谐音“生财”而备受青睐。顺德厨师陈师傅揭秘:“生菜要选‘玻璃生菜’,叶脆汁多;蚬肉象征‘海中金’,老一辈摆宴时,包好的生菜要堆成塔形,叫‘金山不倒’。”


素饺子:北方虽不过观音开库日,但恰逢正月末吃素饺的习俗。天津杨柳青镇的老人包饺子时,会在某个素饺里藏枚铜钱(现改用巧克力币),谁吃到便寓意“咬住整年福气”。


红糖发糕:发糕的“发”字最是吉祥。台山人家蒸糕时,会在面糊表面用筷子划出铜钱纹。刚出笼的发糕热气腾腾,老人教孩子念:“发糕笑开花,福气进万家。”这里的“笑”指发糕表面的自然裂纹,被视为吉兆。

随着时代变迁,有些习俗淡了,有些却焕发新生。深圳年轻人把“生菜包”改良成轻食沙拉,用鸡胸肉替代蚬肉;电商平台上,红糖发糕预拌粉销量逐年递增,附赠的食谱卡片印着“古法新做,蒸蒸日上”。

富贵在福州见过一场特别的“观音开库”活动——社区组织居民用回收材料制作“环保金元宝”,既传承了叠元宝的老手艺,又倡导绿色生活。活动发起人说:“把‘借库’理解为向自然借资源,还库时更要记得节约。”


正月二十六的“门不挂红,灶不剩灰”,说到底是对生活的郑重其事。当富贵看着母亲将最后一块红糖发糕装进保鲜盒,忽然明白:老辈人坚守的不是规矩,而是那份“过日子要讲究”的心气儿。正如潮汕阿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传统就像老陈皮,年份越久,越能调出生活的回甘。”

今日我们或许不再深信“观音开库”能带来财运,但那桌精心准备的吃食、那句脱口而出的吉祥话,仍能让寻常日子泛起暖意。毕竟,认真对待三餐四季,便是最好的“接财纳福”。

文/富贵
(本文所述习俗为多地民间传统整理,具体细节存在地域差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