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3192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唐朝初年,名将李靖征高句丽凯旋,站在辽东的寒风中,他喃喃自语了一句话:“当年若非杨广三征,天下何至如此?”

这句话到底是他的自嘲,还是对隋炀帝的怨怼?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隋朝的灭亡与杨广的征战息息相关~



而六百多年后的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同样也曾站在城头上。他眺望着即将远征漠北的铁骑,身旁的大臣有人忧心忡忡,有人满脸支持。他冷笑一声:“朕不除北患,谁替朕守天下?”

结果,明成祖朱棣不仅平定了漠北,还五次下西洋、开疆拓土,使得明朝进入“永乐盛世”。

同样是连年征战,为何杨广成了“亡国之君”,而朱棣却成为“强盛之帝”?是运气使然,还是能力差距?今天老达子就来剖析一下这两段历史~



明成祖朱棣——“永乐盛世”的开创者

让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下这两位主角吧,先说下明成祖朱棣~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以“靖难之役”逆袭登基。他不是长子,却比其他兄弟更能征善战。他即位后,一面着手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一面以军事手段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朱棣重修大运河、推动华北移民、迁都北京,和南北融合这一系列行动,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功在千秋了。

简单来说,永乐九年,他就指派工部尚书宋礼等人着手修建会通河。而到了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人开凿了位于淮安附近的清江浦,彻底恢复了曾经废弃的运河。



之后,明代的运河漕运量最高曾达400万石,运河不仅成了南北交通的命脉,也极大地推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从1403年到1424年,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力图解决“北元残余”的威胁。他每一次亲征,都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在强大的战略规划和精细的执行下,他逐渐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力量,为明朝争取了百年的北方安定。

此外,朱棣还有大规模的海外行动,他派郑和七下西洋,旨在通过海上强权的展示与经济贸易的扩展,让明朝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广的区域。

与此同时,他还组织编纂了《永乐大典》,对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隋炀帝杨广——“力挽狂澜”反成掘墓人

先说下隋炀帝杨广~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身为太子时以“贤良孝顺”闻名。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他在父亲去世后迅速登基。但上台后的杨广,却一改此前的形象,变成了一位好大喜功的统治者。

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前期,中央的实力相当强大,国库也很充裕,文官和武官都有足够的能力。

不同于后来的宋明时期,没有像那样的家族掌控一切,隋朝的武官们都很有能耐,比如张须陀(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都是能支撑起一个帝国的名将,李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个强盛的国家,组织能力通常很强,犯错的容错率也很高。就拿汉、唐、宋、明、清这些朝代来说,尽管领导人期间也犯过无数错误,但国家依然有发展期、盛世、衰退甚至灭亡的过程。

然而,隋朝从盛世到灭亡不过短短十几年,真得说杨广不是千古一帝,而是千古第一败家子。

杨广的军事生涯最为人诟病的是三征高句丽。这三次战争,几乎耗尽了隋朝的国力。尤其是最后一次,隋军倾全国之力远征,但因后勤补给不济,遭遇惨败。



大量士兵战死沙场,国库枯竭,百姓流离失所,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

不仅如此,杨广还将大量财力投入到修建大运河和迁都洛阳之上。这些工程虽然在后世看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对当时的隋朝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

一连串的高压政策和巨大的军事消耗,让隋朝短短37年便土崩瓦解了。

连年征战外敌的不同点

尽管说朱棣和杨广都是连年征战外敌,但是实际用兵的规模和频率是不同的,在明朝的这些荒地里朱棣可能只排在第五的位置,朱元璋、朱允炆、朱由检和朱祁镇这四位皇帝在战争的规模和密度上,都比朱棣要多的。



朱棣亲自出征漠北四次,虽然很远,而且确实需要调动大量民夫,这一点没错。但正因为如此,明朝在他统治下,北方的蒙古人入侵次数和规模反而是全朝最低的。

除非像清朝那样,蒙古人逐渐城市化,或者俄国占领了北亚的大部分地区,否则朱棣时代的北方边疆其实相当安全。而且当时北方的边防堡垒少,人口也不多,长城体系也不完善。

不能只看朱棣修了大运河和北京。看看宣府镇的记录,朱棣时期,宣府镇基本没什么大修理,城墙破败也不怕人来,最关键的是,那时候真没什么人敢来。



成化年间,虽然没有修北京和运河的宏大工程,但其实在修陕北边墙上,花费的米豆银和人力也不少了。

我个人最欣赏的帝王,反倒不是像李世民那样风流潇洒的贵族出身,也不是刘邦或老朱那种江湖出身的皇帝,而是像图拉真、奥勒良、刘裕、朱棣这种军事技术官僚出身的皇帝,他们做事高效,专业性强。

不像那些贵族家庭出身的皇帝,他们通常身上有太多的装腔作势和复杂的私生活;也不像草莽出身的那些皇帝,和自己的“创业队友”之间经常有太多摩擦。



杨广其实和李世民有些相似,但缺少唐太宗那种坚韧、耐性、毅力和气度。从具体的技战术能力来看,也不如唐太宗。

而朱棣呢,他身上作为朱元璋的儿子,皇族气息并不浓。他更像是典型的高级军事技术官僚。早期作为侦察兵,逐步掌握了骑兵的所有战术要领,同时在后勤协调方面也非常精通。杨广这些方面都没有。

而且,朱棣面对的对手,也不是像射兔康和盖章隆时代那样,边疆防线松散的对手。隋唐时期的边防压力可是非常大的,完全不像满清时期那种已逐渐城市化、武德崩溃的敌人。



再看看他们干过的同一件事——建都,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同样是建都,老朱和广子的做法却完全不一样

当年杨广修建东都洛阳,十个月就搞定了。而朱棣修北京紫禁城,花了整整十四年。

乍一看,好像感觉广子的效率挺高的。但要知道,在那种以人力为主的古代,如果你的效率这么高,那背后肯定是把人当牲口使了。

根据《隋书》的记载,为了建东都,光是每个月服役的劳动力就有两百万。结果徭役一开始就大量人员死亡,每个月死掉的工人从东到城皋,从北到河阳,到处都是,简直就是一场人间悲剧。



再看看朱棣修北京的事儿。

从永乐四年开始修,到永乐十八年才完成,十四年不急不慢的,朱棣一点儿不着急,这个工期看上去挺合理的,按照每年分摊劳力,大家的负担也不会太重。

再来看看朱棣的做法。

刚开始修建北京时,朱棣直接表示:所有参与伐木的军民每月发五斗米和三锭钞票。而且那些做砖瓦匠和被征来服役的民工,朱棣也没忘记,你们每个人每月都有五斗米发放。



朱棣还特别说明,这些工人不是白干的,所有征发之地的差役税都停了。

与广子为了建东都召集全国劳力,结果很多人死在路上不同,朱棣很清楚这个问题,他一开始就下令:所有外地来的工人,每人发五锭路费。

工人到了工地后,朱棣不只是给钱粮了事,他还定期发衣物和鞋子。

工人在工作中受伤了,很多皇帝治下可能就没人管了,最多也就“自生自灭”。但朱棣不一样,他下令设立了安乐营专门安置伤员,甚至从太医院调了三百五十个医生给工人看病。

那些死于工伤的,还专门派人收尸送回家安葬。



对了,朱棣还特别强调:如果工人因工伤去世,要抚恤,并且免除死者家属的劳役。到了冬天,天气变冷了,朱棣表示:“你们辛苦了,先停工,等到明年二月春暖花开后再继续,不急,慢慢来。”

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会说,命令只是说说而已,实际执行情况可不一定。这是没错,毕竟朱棣说要干半年,十月就放人回家,但下面的人未必百分百照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特意下令:那些超时服役的工人要得到补偿。如果延长一个月,赏两锭钞票和一斗米;超时十个月以上的,再加两匹布。而那些愿意继续留在工地的,每人还发五锭钞票,绢布各一匹,香料和胡椒各一斤。



结果呢,隋炀帝时百姓为了逃避劳役纷纷自残,号称“福手福足”。而朱棣治下的百姓居然主动自愿参与建设天寿山工程,搞得朱棣不得不说:“算了,回去安心务农吧。”

同样是建都,你看看老朱和广子的做法,就能看到他们最后的结局了。

老达子说

有人说,杨广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因为放眼古今中外,能凭借一己之力摧毁一个正处于盛世的王朝的,恐怕就只有杨广一个人了。

什么朱祁镇之类的,根本没资格拿来和杨广相比,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