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这7大强者思维,全是现代人所缺的智慧!
想成功,就必须有智慧。
但凡你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在哪儿都活不久。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明朝7大强者的思维。
只要你能领悟其中智慧,绝对让你受益匪浅,醍醐灌顶。
一:戚继光思维:不畏权贵,审时度势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戚继光最初登场时仅为一个毫不起眼的千户,然而他却拥有着超出常人的胆量与智慧。
彼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赏识他的才能,有意提拔他。
但朝廷里有人提出异议,觉得他资历尚浅。
面对这种质疑,戚继光并未灰心丧气,而是以实际行动来证实自身的价值。
他深知在官场当中,单纯有能力是不够的,还得学会洞察局势。
有一回,兵部尚书赵文华前来视察军务,戚继光提前获取了消息,并做好了充分准备。
他让士兵们演练到最佳状态,展示给赵文华观看,赵文华见状大为称赞,对他另眼相看。
不过,戚继光并非是那种一味奉承权贵的人。
在关键的时刻,他勇于坚守原则。
当时有一位将领想让他做假账,并承诺成功之后给予丰厚的报酬。
戚继光当场予以拒绝,说道:“军费关乎军队的生死存亡,怎能造假!”
这让我联想到了当下职场中的许多人,要么过于刚硬而不懂灵活变通,要么过于圆滑而丧失了原则。
正如电视剧《县委大院》中的马旭东,他既不会一味地迎合上级,也不会粗暴地对待下属。
当县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他会依据道理奋力争取;当基层干部提出合理的建议时,他又会虚心接受。
正是这种既坚守原则又善于变通的处理方式,使得他在仕途上稳步前行。
二:朱棣思维:功成名就,全靠奋斗
朱棣,乃朱元璋的第四子,因其母亲出身低微,自幼年起,他便饱受诸多不公平的对待。
朱棣在战场上不断建立军功之际,朱元璋却视若无睹,反倒对长子朱标宠爱有加。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依旧未曾对朱棣予以重视,而是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在这种父亲漠视、母亲无势的可怜处境中,朱棣自小便明白,若想获取所需,唯有凭借自身的努力去争取。
故而,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朱棣不再隐忍退让,着手谋划改变自身命运的重大计划。
他起初于北平起兵反抗,历经三年多的“靖难之役”,从北平一路攻至南京,一步一步地攀升至权力的顶峰。
成功夺取皇位后,朱棣又奋发图强,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凭借这两件重大事务,他成功地改变了后世对他的看法。
朱棣的一生,使我深切领悟到了这样八个字:一切成就,皆源于自身奋斗。
当上天未给予眷顾之时,你依旧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书写出一段绝地反击的传奇。
恰如雪漠禅师所言:命运看似坚不可摧的大网之中,总有不甘于平庸而成功突围之人。
当你奋力挣脱命运的枷锁,便能化作那条任何深渊都无法困住的游鱼,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自由驰骋。
三:于谦思维:人活一世,当求清正
当年明月曾如此高度赞誉于谦:
在这浑浊的世间,能够清清白白度过一生的人,值得敬重。
倘若他还能有所建树,那我们便可称其为伟大之人。
于谦,便是这污浊世道中,一位真正强大且品行高洁之人。
他自幼便立下报国之志,历经数十载的磨砺,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逐步成为国家的脊梁。
身处高位之后,他清正廉洁,为官数十年,从未有过贪污受贿之举,始终保持着两袖清风。
在当时贿赂成风的官场中,他人纷纷劝他贿赂上级,可于谦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而后在国家危难之时,贪官污吏皆忙于逃窜,唯有于谦挺身而出,肩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光明正大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庄子曾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在这泥泞的尘世里,只有内心始终澄澈如镜之人,方可抵御一切污浊。
不管世道多么黑暗,我们都应当像于谦那样,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这污泥般的世界相抗衡,而不被其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