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红霞 通讯员 石延寿


河沿村春播现场。


民和县农作物种子站。


化肥调配现场。通讯员 石延寿 摄

初春的青海高原乍暖还寒,但地处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河沿村已下犁开种,处处一派人勤春早、万象“耕”新的春耕生产新图景。

人勤春早耕播忙

施肥、耙地、播种……2月14日午后,黄河岸畔的民和县官亭镇河沿村,解冻的耕地上农机穿梭、人影忙碌,勤劳的村民纷纷出现在田间地头,在回升的气温中,在回暖的地气中,播撒下今秋丰盈的新希望。

在村民郭长虎的地头,郭长虎驾驶着牵引六行播种机的手扶拖拉机在田间缓慢移动,播种机划开的犁口里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清香。

“我们河沿村是全省播种最早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气温回升快、土壤解冻早,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土质粘性大,地面刚消冻时就得赶紧种,等到全部解冻后,地面会过于潮湿而无法下地播种。”郭长虎说,村子里每到春耕时都要抢种,耽误不得一点。

在相邻一块农田里,村民郭官生录已经播完种,正在耙耱地。

“这两天天气好,抓紧时间把地种完,然后要就近找点零工活儿干,不能闲在家里。”郭官生录告诉记者,2023年12月突发的积石山6.2级地震,让他家住房成了D级危房,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支持下,家里的房子重建了。“新房子有了,现在就想着把几亩地种好,再干点零工,日子感觉慢慢好起来了。”郭官生录说完转身走进地里开始忙活起来。

官亭镇河沿村是青海春播最早的地方,也是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震区的重度受灾地区。今年作为受灾重建后的第一个春播季,当地政府对春耕生产工作十分重视。

据官亭镇人民政府镇长鲍义峰介绍,今年春季全镇计划完成小麦、玉米、马铃薯、油料、蔬菜等农作物1490.86公顷的种植,镇党委政府及早安排部署春耕备播工作,全镇调运良种0.5万公斤、储备化肥1000余吨、有机肥300吨,发放农用地膜1.3万捆,准备大型农耕机械10台、小型播种机120余台,官亭镇春耕生产于2月11日率先在河沿村开种,之后将随着天气回暖,由南向北陆续展开。

打好春耕备播主动仗

民和作为青海的农业大县, 春耕生产是夺取农业丰产丰收的“第一仗”。据了解,民和县今年计划完成播种4.4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3.41万公顷、油料作物0.53万公顷、蔬菜作物0.24万公顷、药材等其它作物0.24万公顷。

民和县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全力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春耕农资的储备、调运、配送工作,下好春耕备播“先手棋”。

在位于民和县城史纳地区的青海农牧生产资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民和配送中心,库区内各类化肥足量储备,调运、配送化肥的车辆时进时出。负责人马进良告诉记者,公司从去年10月份就已经着手2025年春耕化肥调运储备工作,目前调运储备各类化肥6000多吨,已向各乡镇配送900余吨。

在2024年新建成的民和县农作物种子站,“粮安天下、种筑基石”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存储库房内各类作物良种分门别类整齐摆放,品种前的标识牌上,清晰标注着作物品种的名称、主要性状、种植季节、适宜种植区域等信息,让购种群众对品种特性一目了然。

“这是我们总投资670万元新建的农作物种子站,建有900平方米的标准化种子库房、2000平方米的种子晒场、2000平方米的临时农机库、180平方米检验室,有效解决了近年来种子仓储设施紧缺的问题。”民和县种子站站长王军介绍,目前已收储春小麦、青稞等麦类作物种子60.5万公斤,加上农户自留串换的种子,基本满足麦类作物春播用种。

民和县农科部门2月14日提供的备耕数据显示,今年全县共储备各类农作物种子328.535万公斤、化肥15553.54吨、农药11.55吨,配送农膜2240吨,累计发放春播农贷1100万元,农户储备施用农家肥21.5万立方米。全县准备投入各类农机具5.5万台(套),完成各类农机具检修0.56万台,举办农技培训班108期、培训农民0.72万人(次)。同时,农担民和分公司为全县1860户农牧业经营主体(含种植养殖大户)补贴担保费、贷款利息共计3911万元,有效缓解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压力。水利部门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蓄水潜力,做好春灌蓄水保水工作。扎实有力的备耕举措,让青海东部的农业大县春播更有底气、丰产更有盼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