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底,江苏的冬天寒风凛冽,国统区的黑暗笼罩着每一寸土地。
此时,一场小范围的生死较量正在悄无声息地上演。
这不是前线的枪林弹雨,而是敌后谍报战中的一次惊险博弈。
主角是李凤歧,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淮安侦查员,却在危急时刻,上演了一出绝处逢生的戏码。
而这一切的起点,竟是他那碗看似普通的“断头饭”。
李凤歧是个老江湖,三十多岁,干情报工作多年,经验丰富。
他早已习惯了刀尖舔血的日子,游走于敌我之间,为解放事业提供精准的情报。
这一年冬天,组织派他去淮城打探敌军的部署情况。
那是国民党统治下的重要据点,戒备森严。
可对于李凤歧来说,深入敌后不过是日常工作。
凭着伪装和过硬的侦查本领,他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完成任务。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回程途中竟会撞上返回乡村“清剿”的还乡团。
还乡团是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组织。
国民党为了防止共产党特工渗透基层,特意扶植地方的地主和乡绅,赋予他们武器与权力,还乡团由此诞生。
他们的职责简单粗暴——抓捕一切可疑人员。
凡是落到他们手里的人,不是被打得半死,就是直接没了命。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对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识别能力极高。
李凤歧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面对这一切时,还是感到一丝寒意。
那天,李凤歧走到马场镇附近,远远看见一群荷枪实弹的还乡团成员迎面而来。
他低下头,想悄悄从一旁绕过去,然而,这些人中有人认出了他。
伴随着一声“抓住他”,李凤歧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他转身就跑,但还没跑出几步,就被追上,一记枪托砸在背上,他重重摔倒在地。
随后,他被五花大绑押往附近一处村庄。
被押解途中,李凤歧听到还乡团成员的对话,才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早已被定下。
这些人根本没打算审问他,而是准备直接处决。
有人甚至已经在商量埋尸的具体地点。
面对这样的死局,他的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但很快,他平静下来。
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牺牲,他早已为此做好准备。
押送他的村庄叫张桥小王庄,那里有一户人家姓吴。
还乡团的小头目是吴家的亲戚,他们决定在那里歇息一晚再动手。
李凤歧被关进一间低矮的小屋,两个团丁守在门外,其他人则在院子里大吃大喝。
李凤歧躺在冰冷的地上,试图挣脱绳索,但无济于事。
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可能就要到此为止了。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房东吴必荣出现了。
这是个普通的农民,五十多岁,沉默寡言。
表面上看,他似乎只是尽地主之谊,为还乡团提供吃喝,但实际上,他和李凤歧早就认识。
吴必荣心里清楚,李凤歧是共产党的侦查员,多年来一直在为老百姓的解放事业奔走。
可面对凶神恶煞的还乡团,他不敢冒然行动,只能找准机会再说。
夜深了,吴必荣端来一碗热饭,走到小屋外,和守门的团丁说:“人都要没了,总不能让他饿着肚子吧。”两名团丁觉得他说得有理,便让他进去。
但他们也不傻,直接跟进屋子,盯着李凤歧吃饭。
吴必荣将饭放在地上,低声说道:“这是你的断头饭,好好吃吧。”说完,他冲李凤歧使了个眼色,然后转身对两名团丁说:“你们也辛苦一天了,厨房还有好酒好菜,去吃点吧。”两人果然动了心,锁好门后去厨房吃饭了。
此时,李凤歧开始仔细查看那碗饭。
他很快发现,饭里藏着一片锋利的刀片。
这是吴必荣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救命稻草。
他用牙齿将刀片取出,忍着手指被割破的疼痛,小心翼翼地割断了绑在手脚上的麻绳。
绳索一断,他开始环顾四周,寻找逃生的路径。
这间小屋的门锁得很牢,但屋顶是用草席盖的。
李凤歧顺着柱子爬到屋顶,小心翼翼地扒开草席,翻身跳了出去。
院子里一片寂静,吴必荣正在厨房里拖住还乡团的人。
李凤歧悄悄溜出村庄,跑进附近的坟地藏了起来。
天黑路滑,还乡团的人追了一阵,最终一无所获。
第二天,李凤歧顺利返回组织所在的安全区。
而吴必荣因为没有留下任何破绽,也没有受到牵连。
后来,李凤歧还特意向上级汇报了这位老乡的义举。
吴必荣的名字,虽然没有被载入史册,却在那些帮助过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普通人中,写下了闪光的一笔。
这场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人不禁感慨:那些投身革命的人,背后离不开无数普通百姓的支持。
李凤歧能活下来,固然有他的机智和胆识,但更重要的,是像吴必荣这样的农民,用行动默默守护着正义的火种。
有人说,正是共产党和老百姓之间的这种信任,才让解放战争有了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