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抖音发布《2025抖音春节非遗数据报告》(下称“报告”),呈现自1月7日到2月12日(腊八到正月十五)该平台的系列非遗数据。

数据显示,在首个“非遗版”春节,短视频直播助力非遗内容和产品持续出圈——各类非遗传承人、创作者发布非遗内容,带动非遗相关视频总播放量破1679亿,平均每天有17.3万场非遗直播;非遗好物成抢手“新年货”,电商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33.7%;逛吃打卡带动非遗体验消费潮,生活服务非遗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39%,助黄山鱼灯、揭阳普宁英歌、榕城狮舞等传播更广,带动地方文旅经济发展。


非遗版春节火遍全球

视频播放1679亿次,超600万场非遗直播

春节期间,短视频平台上涌现了大量非遗相关内容。报告显示,非遗相关内容春节总投稿量近5000万,总播放量1679亿,分享量同比增长78%。其中,相声、英歌、秧歌、灯会、舞狮依次成为播放量最多的非遗类内容。

丰富多彩的非遗内容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用户的观看。报告显示,30岁以下用户更爱看民俗类非遗,31-40岁用户对传统技艺类非遗更感兴趣,41-50岁用户更喜欢曲艺类非遗,50岁以上用户则偏爱传统戏剧。

为助推春节非遗热,平台发起“非遗贺新春”话题,收获53万条投稿,播放量超27亿次;“当年轻人爱上中国非遗”“春节非遗玩法大全”“让非遗剪纸重现辉煌”等非遗相关话题均获得过亿流量;春节期间,还上线“AI剪纸”特效工具提升线上非遗体验,吸引了56.3万网友拍同款。

短视频外,直播看非遗成为网友过年新“搭子”。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共有超600万场非遗相关直播,平均每天17.3万场。豫剧、英歌、唢呐成为直播热度最高的表演类非遗。

直播带来的新舞台,也在激励院团表演类非遗的传承与坚守。报告显示,101个戏曲院团春节期间开播,共吸引超2300万网友观看。郑三豫剧团、浙江中月婺剧团、范胜男安阳市青年豫剧团成为直播热度最高的院团。

报告介绍,为丰富春节非遗直播,平台举办了“2025抖音华彩传承晚会”,用古韵国潮展示非遗之美,获得了超2100万人次观看;小年当天,携手中国非遗馆和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领网友云逛非遗馆赏春节民俗。

作为首个“非遗版”中国年,今年春节还获得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报告介绍,不少海外中国网友记录美国春节游神、智利火壶表演、安哥拉舞龙表演、俄罗斯春节庙会等热闹场面,获得众网友点赞。


传承人登上新舞台

创作者让非遗春节“潮”起来

短视频和直播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技艺的新舞台,创作者的加入则让非遗春节变得更“潮”、更吸引人。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各类非遗传承人在平台发布了1万余条作品,总获赞超500万。

传承人们紧随潮流,年轻“传二代”们不断为非遗传播注入新活力。春节期间,电影《哪吒2》斩获超百亿票房。95后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发布多部视频,用面人还原电影中的经典形象。视频中,“郎佳子彧”一步步展示了这些形象的捏造过程,引发网友对这项传统技艺的关注。

此外,还有00后汪氏皮影传承人“汪氏皮影·确实牛皮”,跨界合作抖音手影戏、沙画、游戏等多领域创作者,联袂演绎《黑神话:悟空》添彩欢笑中国年;70后苗绣非遗传承人“黔绣杨丽”,展示绝活“叶脉绣”,用非遗技艺呈现生肖蛇萌趣,献上《金蛇迎春》,传递新年喜悦和祝福。


众多创作者也“各显神通”,展示着非遗的“好玩、好吃、好看、好听、好运”。报告显示,春节期间,超过1万位百万粉以上创作者发布23.6万条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超两倍。

其中,“方浩然口技”用口技模拟锣鼓喧天,一张巧嘴营造“好听”热闹的年味;“国翠儿”用特效动画科普非遗年俗,以更好玩的形式呈现年画、压岁钱、元宵节等春节元素;“参商”穿着演示秦汉宋明多朝古装,搭配英语解说,向世界讲述中华服饰之美;“神鸟刘玉”记录四川坝坝宴等地方美食,呈现烟火气里的美味“年味”;“毛豆”用特效变装复刻招财年画,为网友送去好运祝福。

抖音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春节期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抖音非遗计划”开展“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围绕非遗内容传播、非遗好物助销、非遗旅游推广等方向进行公益扶持。新的一年,抖音将持续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帮助非遗不断连接现代生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辑/倪家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