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特意前往偏远的深山,
只为看一位老人
专注地制作油纸伞吗?
你会奔赴古老的村落,
只为瞧一位年轻人
熟练地绘制皮影吗?
当李子柒在田园间展示蜀绣的细腻针法,山白在宁静的小院里演示竹编的精巧技艺,彭南科在工作室中还原建盏烧制的复杂工序,这些原本隐匿于角落的非遗技艺,在他们的镜头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网友在短视频平台观看和点赞。这些现象级短视频博主的爆火让曾经“藏在深闺”的非遗在数字时代“触网而生”并“活”在当下。
从“文化橱窗”到“参与式传承”:
短视频重构非遗传播范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断代、受众流失的困境。
传统的非遗保护方式,往往将非遗项目置于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橱窗”中,进行静态的展示和保存。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非遗的保存和研究,但也容易造成非遗与大众生活的割裂,使其成为遥不可及的“文化化石”。
短视频时代,大众参与视频创作与分享的热情高涨,让非遗题材加速进入碎片化传播生态中,释放了民间手艺与民间创作的双重活力,从而让非遗活在当下,打破“橱窗效应”,让非遗走下神坛,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暌违三年,李子柒以一部精心打磨的作品宣告回归,开启了她创作生涯的新篇章,为观众带来全新视角的中国漆器之美。视频中展示的是一件她为奶奶亲手制作的漆器衣柜,其上绘有金色麒麟图案,寓意“紫气东来”、吉祥长寿,更融入了她个人的情感寄托。“子柒东来”的谐音既是对家人祝福的表达,更体现了她巧妙的文化创新:用独有的方式,将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关联,赋予漆器新的生命与温度。
近年来,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非遗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促进非遗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
与李子柒的田园风格不同,山白的短视频更注重技艺本身的展示。古朴秀美的村落里,眉清目秀的小伙子穿着一身棉麻材质的衣服,表情专注、动作娴熟地“复刻”着古人的文房用具、生活器用和化妆用品等非遗手工。在工业化生产的时代,他刻意保留手工制作的“不完美感”:木梳齿距的细微误差、雕刻刀痕的原始肌理,这些“人性化印记”恰好构成对抗机械复制的文化张力。平台算法捕捉到用户对“慢工艺”的情感需求,推动这类内容实现指数级传播。
当过16年摄影记者的彭南科,“半路出家”在短视频里“复活”了众多非遗农耕用具。创作画面精致考究,在湘西如世外桃源般的天然布景下,帧帧画面更是美不胜收。彭南科视频里的非遗用具通常工序繁琐,需要安静的场景与心境,以慢工、细活的方式进行制作,让人忍不住安下心来静静观赏,沉浸在精细的画面与舒适的配乐里,获得难得的精神放松,众多“90后”“00后”也为其所吸引。古老而低调的非遗文化与农耕技艺,与年轻的抖音短视频碰撞出绚丽火花,绽放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网友的观看和点赞。
尽管相比其他领域的作品,这类手工艺作品制作难度大、周期长、要求高,商业变现路径也不如其他赛道有优势,但在这条精益求精的赛道上,我们看见了许许多多的匠心博主正被网友们喜爱着,珍视着。从“文化橱窗”到“参与式传承”,他们让非遗活在当下,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算法逻辑下的非遗“数字生存法则”
在算法主导的数字时代,我们可以看到非遗文化正以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算法推荐机制以用户兴趣为导向,追求流量最大化。得益于新的传播平台和推荐算法,一众非遗老技艺正在被更多的年轻人“看见”。可以说,算法打破了非遗传播的传统局限,属于非遗的“数字生存法则”正在被构建。
抖音平台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越来越多人通过抖音传承和传播非遗,30岁以下传承人年增长72%,1379万名网友在抖音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短视频让传统非遗有了更加年轻化的呈现,而基于点赞、分享的推荐算法,则在信息的汪洋中高效地将短视频内容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目标受众,实现了非遗与新受众的“双向奔赴”。
算法不仅是技术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在推荐算法的驱动下,小众与大众、冷门与热门不再是壁垒森严,而是处于一种更加流动的状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这种流动日益成为传统文化“破圈”“出圈”的密码,也让传统非遗得以解锁更多的可能。
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数字传承的边界与突破
任何技术都具有两面性,算法推荐技术也不例外。
在非遗与大众的“双向奔赴”的当下,我们也看到流量逻辑带来的文化稀释风险正在显现。部分博主为迎合算法偏好,将非遗简化为“猎奇表演”:3分钟完成本需月余的漆器制作,用特效替代真实工艺过程。这种“快餐式传播”虽带来短期关注,却可能消解非遗的文化深度。
此外,数字鸿沟加剧传承人代际断层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据统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60岁以上占比超70%,多数人难以适应短视频的内容生产逻辑。年轻博主对非遗的“二次创作”虽带来新活力,但也存在误读传统的风险。
破解困局需要构建“数字共同体”。“抖音非遗计划”针对非遗项目分类保护和传承,推出非遗相关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专项,开展系列“非遗正当时”促消费营销活动,助力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体验。此外,快手推出的“非遗传习学堂”项目,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技巧、视频制作、账号运营等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传播非遗技艺与知识,正在弥合传承人的技术断层。
以李子柒、山白、彭南科为代表的一批非遗主题短视频创作者们的走红,让文化记忆通过算法流动,传统技艺借助代码重生,匠人精神依托像素延续。但真正的活态传承,不应止步于流量变现的狂欢,而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当算法开始理解“慢”的价值,当代码能够承载“人”的温度,非遗才能在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碰撞中真正“活”在当下。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图片来源自网络
编辑 | 白安琪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