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2025年春节期间,非遗的热度空前高涨,从央视《2025年非遗晚会》到各地的文旅活动,非遗元素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亮点,展现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荧屏“大会师”,非遗破圈传播

2025年新春,一场非遗盛会席卷全国荧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2025年非遗晚会》以“非遗家底”惊艳亮相,汇聚晋南威风锣鼓、彝族左脚舞、高山族拉手舞等30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千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匠心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晚会突破传统舞台边界,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打造青花瓷韵、北国雾凇等沉浸式场景,更以机械臂操控皮影、熊猫机器人打太极等“科技+非遗”创新实验,让千年技艺与当代审美碰撞出火花。非遗街区的创意设计更将各地非遗年货“搬”上云端,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地方卫视同样掀起非遗热潮。东方卫视以文创与表演交融传递文化温度,河南卫视云台奇幻非遗市集织就虚实相生的非遗画卷,浙江卫视越剧春晚借神话传说激活传统戏曲,广东卫视《2025第七届中国非遗春晚》则延续品牌影响力。

这场全国性的非遗荧屏“大会师”,既展现了中国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更以年轻化语态、科技化表达,让传统文化在春节破圈传播。

“非遗+”模式,带动春节文旅消费

今年春节期间,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强劲消费动能,成为激活春节经济的新引擎。各地通过沉浸式非遗体验、创新场景化展演,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新业态。

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洛带古镇的刘家龙非遗巡游活动中,75米长的金龙以传统黄竹骨架与五彩绸缎鳞片为工艺核心,配合客家文化的舞龙仪式,单日吸引了数万名游客驻足;重庆巴南区的新春游园会则通过刘氏泥塑、乱针绣等非遗技艺展示,结合投壶、射箭等传统游艺,打造出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趣味的消费场景。


▲ 广东普宁英歌表演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供图

春节期间,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过年——春节主题展”带动该馆热度上涨115%。在抖音平台,民俗游园会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462%,皮影戏相关商品团购订单量增长488%,火壶相关商品团购订单量增长451%。

在江苏,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368项“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涵盖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技艺和民俗等领域,从1月23日至2月12日,线上线下共举办活动4584场,吸引4560万人次参与,实现销售额8.3亿元。在山东,通过创新发展“非遗+旅游”,春节文旅消费市场呈现出火热态势,全省共举办非遗主题展演展销活动900余场次,带动文旅消费近3亿元。

各地文旅开启“非遗+”模式,不仅以数字化传播、活态化展演重构年俗记忆,更通过年货市集、非遗工坊等载体实现文化价值转化,形成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循环,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的传统文化新动能。

守正创新,实现从“节日限定”到“日常必需”

春节非遗热潮的背后,既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觉醒,更是民族文化自信与经济动能共振的生动写照。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开辟了文化资源向经济动能转化的新路径,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独特生命力。

非遗在春节的集中绽放,本质上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呈现。当舞龙舞狮的鼓点唤醒城市街巷,当剪纸年画的纹样装点现代家居,非遗技艺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民族记忆共同体。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古法技艺、直播平台演绎传统绝活等创新表达,非遗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符号,在数字时代构建了文化认同的新场景。

这种文化自信的觉醒,正催生强劲的经济势能。非遗工坊与文创企业深度合作,让传统纹样演变为国潮服饰、古法技艺转化为体验经济,形成“非遗+”产业链条。而国际媒体对央视非遗晚会的聚焦,海外游客对中国春节民俗的热衷,同样展现出非遗正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非遗承载的文化密码正在全球语境中完成价值重构。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非遗的传承需要把握守正创新的平衡法则。既要保持技艺精髓的文化纯度,又要探索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既要维系春节节点的爆发效应,更要构建日常化的传承生态。唯有让非遗真正回归生活场景,在文创开发、研学教育、社区营造中持续造血,才能实现从“节日限定”到“日常必需”的质变,让文化自信的根基在经济土壤中愈发坚实,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2025年2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非遗闪耀春节的背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