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时光比作一幅长卷,那么非遗则是跃然纸上的历史再现;如果将文明比作一条长河,那么非遗则是奔腾其中的文化宝藏。
蒲剧,也称蒲州梆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为蒲剧《玉蝉泪》的演出现场。
在运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积淀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省级183项,数量在全省遥遥领先。从精美考究的手工制品到鲜活瑰丽的民间文学,从一脉相承的精粹技艺到缤纷多彩的民俗活动,无一不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情感与记忆,且在岁月流转中不断沉淀、传承,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
掐丝珐琅釉画入选山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为掐丝珐琅釉画作品。
热度爆棚 运城非遗打出年味“高端局”
伴随着收假复工,首个申遗成功后的春节假期落下帷幕。今年春节假期,运城旅游市场乘上非遗的春风,再次火热。
绛州皮影戏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为春节期间绛州乐楼上演的皮影戏《桃花计》。记者 兰立强 摄
好戏连连、民俗盛宴、非遗市集、社火表演……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将年味高端局组得相当丝滑,不仅让市民游客沉浸其中、赞不绝口,还吸引了央视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1月30日,新华社以“数九寒天 黄河汉子‘背冰亮膘’贺新年”为题报道永济鹳雀楼景区黄河汉子的背冰表演。
1月30日,稷山高台花鼓、蒲剧帽翅功亮相央视2025春节戏曲晚会。
2月5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运城多彩民俗表演吸引八方来客,
2月12日,中国新闻网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新绛:闹社火 品古韵》为题,报道新绛县举办“绛州古城中国年”2025年社火展演活动盛况。
非遗,不仅是运城的文化宝藏,也逐渐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群众欢迎的“潮流”。在“非遗buff”的加持下,运城“出圈”更“出彩”。
活态传承 运城非遗沃土滋养绽芬芳
非遗,始于历史,亦行于时代。近年来,运城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保护,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文化传承,需要观众。
掐丝珐琅入校园,铜丝彩釉交织,匠心之作惊艳学生目光;剪纸课堂进社区,剪刀纸张碰撞,鲜活图案扮靓平凡日常;高跷走兽“沸”景区,人与“兽”巧妙结合,绝活技艺点燃节日氛围……在运城,非遗正高频融入人们生活。
运城非遗,有“文化力”也有“市场力”。
稷山县杨赵村是全国有名的“灯笼制作专业村”。2008年,杨赵村“传统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杨赵村在传承传统灯笼制作技艺的同时,还创新灯笼设计、增加灯笼品种,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全村40多户农民从事该项产业,年产灯笼达1000万对,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海外,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杨赵村工人师傅赶制灯笼。记者 兰立强 摄
不只是杨赵村的灯笼,绛州澄泥砚、稷山金银细工、永济惠畅土布等众多匠心独运的非遗,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还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交流传播 运城非遗“墙内开花墙外香”
为了更好助力非遗发展,运城陆续举办了各种非遗文化展览、演出、研讨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中。
2月11日,来自美国、加拿大的三位外籍友人来到运城非遗市集,观看关公大刀、绛州锣鼓表演,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互动交流,沉浸式感受运城非遗的独特魅力。
2月12日,运城文化馆群星舞蹈队的秧歌舞《回门》亮相乌鲁木齐文化中心。
2月12日,“打起手鼓舞起龙”社火闹元宵展演活动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举行,来自运城文化馆群星舞蹈队的秧歌舞《回门》惊艳亮相,赢得了当地市民的阵阵喝彩。据悉,该表演以山西省级非遗花伞为元素,结合秧歌的表现形式,把出嫁女人回门时热闹喜庆的场面,以及新郎新娘激动又娇羞的心情展示出来。节目在传递人间亲情、感恩、温暖和幸福的同时,也传播了运城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时代,非遗拥有更宽阔的舞台,扩大影响力才能更好地传承。
当前,丰富厚实的运城非遗吸引着各地人们的目光,运城正以坚定的信念、切实的行动全力保护、传承并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使这些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