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作为一种很常见的症状表现,它与跟痛一样,都是人体主观上的一种感觉,所处环境可能根本没有任何声源,但自己却能很清晰地听到耳朵里有鸣响,这种情况可能只会持续几秒种,但也有可能延续一整天,往往很容易让人“崩溃”,那么,耳鸣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在中医看来,造成耳鸣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与自身虚弱有关,即由虚而鸣,这就如同我们平日里肚子饿了会咕咕叫一般,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因此耳朵也会由于自身肾精不足,而出现耳鸣。
第二种是与实证有关,都说五官九窍,而耳朵也属于孔窍之一,如果耳朵里的气机运行不畅,那么就会导致耳窍不通畅,进而出现鸣响。
最后就与自身脾胃有关了,耳朵疾病除了与肾脏有关外,往往也会受到脾胃病变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有所提及:“脾健则九窍清晰,脾病则九窍不利”,中医认为,脾主升,胃主降,脾可以把清阳升上去,胃怎能把浊阴降下来,而头面孔窍最需要的就是清阳之气,如果清阳之气升不上去,浊阴降不下来,那么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这里所说的浊阴,其实就是中医常说的痰湿水饮,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如果脾胃受到了损伤,那么由摄入体内的水谷精微转变而成的气血就会减少,而痰湿也会随之增加,进而闭阻孔窍,久而久之,就会诱发病症,具体病症表现往往也因人而异,有些人会表现出脱发,有些人则会有记忆力减退的现象,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耳鸣表现。
就耳鸣症状来说,中医里就有一个很好的方剂,其专治痰湿耳鸣,整个药方仅含3味药材,分别是白术、泽泻以及石菖蒲,其中白术与泽泻相配伍,就形成了张仲景收录在《金匮要略》里的泽泻汤,它主要是用来治疗“支饮苦冒眩”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身体里存在痰湿水饮,并且经常出现头晕、不清醒等表现,那么就可以用这个药方来缓解。
白术在整个方剂中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健脾祛湿,白术的药性上走,可以帮助脾气上升,同时,也可以将脾胃里的清阳之气带到头面,同时,白术还是祛湿“高手”,在张仲景的很多祛湿方剂里,几乎都有用到白术,比如《伤寒论》里的五苓散,就可以很好地利水祛湿,化解自身的水湿病邪。
而泽泻这味药材也具有其“神奇”之处,古人常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其实,泽泻也丝毫不逊色于莲花。不过,不同于白术的药性,泽泻的药性是下走的,也就是说,泽泻可以将身体里的浊阴下行,然后随着二便一起从体内排出,在很多古书中,都对这味中药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人在服用之后,可以“日行百里,身轻如燕”。
可能不少人会觉得疑惑,似乎单靠白术与泽泻这两味药材,就已经可以很好地改善耳鸣病症了,可为什么又要用到石菖蒲呢?其实是因为石菖蒲能发挥药引子的作用,可以将药性直接作用于耳窍,石菖蒲的香气很浓,所以可以外透,将郁闭不通的孔窍打开。不过,这个方剂的功效往往比较单一,一般仅在治疗耳鸣且伴有头痛、胸闷等症状时,会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于其他病因所导致的耳鸣,功效可能就并没有那么好。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