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蛇年起航
作者|中国科普研究所 姚利芬
当时光的指针悄然指向2025年,“科幻春晚”作为中国科幻文学领域最具影响力与象征意义的文化活动之一,已步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十个年头。它为全球科幻作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平台,亦在深刻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多维拓展与深化。此次“上映”的11篇作品,作者多为中青年名家,创作群体涵盖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体现了该平台在全球科幻文学生态中的包容性与国际性。从社会历史变革叙述到微观个体情感与命运的探讨,春晚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体现了多元叙事视角与创新表现手法的交融,试图绘织出潜藏于我们现实生活之外的奇异景观——这些景观既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探稽,也是对当前社会状况的隐喻性映照。
再造一个“新世界”
2025年科幻春晚的创作主题是“新世界”,此不止意味地理空间之超越,时间维度之拓展,更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根本性重塑,映射出人类对未来命运的焦虑与渴望。此主题在形式上追溯呼应着科幻文学的历史脉络,亦在精神内涵上引发了对人类心灵与世界认知无限可能性的探索。作为一个高度哲学化的命题,“新世界”要求我们超越当下的认知框架,挑战个体与集体在应对未知与变革时的难题。春晚作品中对“新世界”的构建呈现出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想象、生态与伦理秩序的重塑、技术驱动的新社会建构,乃至心灵与自我意识的再生重构等诸多维度。这些构建源于当代社会文化的特定背景,亦反映了人类在面临技术突变、社会剧变与个体生存危机时的文化自觉与哲学反思。
程婧波的 以细腻的童话之笔刻画了“小孩”的“造物之旅”,作品通过展现“小孩”捏泥巴、吐出万物等富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探讨了创造力作为推动世界演变的原动力。万物在其塑造下走向了一个多元、和谐、共生的境界,这一境界是自然与生态的完美交响,亦承载了人类社会对于幸福与理想的终极追求。由此,作者完成了个体成长的隐喻及理想化社会构建的诗意呈现。谈雀的 通过对生态与伦理的重构,展现了一个回归本真、摆脱现代文明认知困境的新世界。小说通过桑瑞听懂兽语的设定,勾画了一幅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作者试图突破物种与人类文明的壁垒,抛出一种新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重构既有物种间的互动,亦包含伦理观念的颠覆与重建,即不再局限于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从更广阔的生态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人与非人类生命体之间的关系。
藤井太洋的 通过一系列技术设定展示了一个由科技主导的“新世界”。在这一世界中,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亦重塑了个体身份与文化传承。小说通过拉托·基杜尔号恒星探测船漂流之旅,展现了科技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为人类生存与文明延续提供可能。技术的介入是一种生存手段,也成为了人与人、人与人工智能之间关系的纽带,甚或成为人类精神、道德与文明的延续方式。藤井太洋通过对“虚拟人格”的设定,抛出灵魂之问:当世界化身“孤岛”,由未来科技主宰,个体身份与人类文明的延续将如何定义?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是交融抑或是对立?技术驱动的“新世界”烛映了科幻对人类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中可能面临的伦理、文化与身份危机之灼见。
与宏大叙事中的社会与技术变革迥异的是,杨平的 从个体情感视角出发,探寻了心灵与自我认知的重建之旅,构建了一帧独特的“新世界”。小说通过时空旅行与位面系统的设定,揭示了个体如何通过情感与记忆的重构,进入一个全新的自我认知世界。钟宁通过跨越不同位面的方式,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探索、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理解家庭关系与母爱的重要。此种构建既是物理世界的跨越,亦是心理与情感的升华,表现了人在情感与认知的困境中如何通过自我发现实现心灵的重建,探讨了情感与记忆如何在面对失落与时间的流逝中进行再生与升华——这种“新世界”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性的内心旅行。江艾的 则通过失落与回忆的主题,深化了个体认知与情感世界的哲学探讨。这部小说中,“新世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在理想世界,而是个体在失去之后,通过回忆与自我反思所构建的内心世界。江艾通过对“你”在浮城中的经历及对家乡回忆的再省视,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与物理界阈的精神时空。由此,时间与空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回忆成为了最为珍贵的财富,情感的重构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溯,亦是对自我认知与情感价值的重新理解。
除了上述对新世界的本体构建,有些作品更为聚焦于“如何通向新世界”这一过程。昼温的 便巧妙地勾画了一个充满张力与象征意义的星际新世界——大恒星。该世界象征着高度发达的星际文明,呈现出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建筑风貌、语言体系、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于姜妍而言,大恒星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延伸,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陌生感的他乡。她在这一星际空间中遭遇的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迷茫,使其生存与融入的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昼温通过姜妍与“隐喻之桥”之间的互动,精妙展示了她在地球与大恒星之间艰难穿越的过程。隐喻之桥是物理上的通道,更深刻地象征着两种文化间理解与联系的纽带,揭示了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新世界”中的文化符号:春节、蛇年与“10”
在上述作品中,新世界的构建往往深受春节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响,春节作为叙事的核心背景,承载了文化象征意涵,可视作“节日时间”的体现,即揭示了时间于个体与社会的深远之义。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时间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流逝,更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根本性维度。时间赋予了生命意义,使得个体能够在某一特定时刻面对生命的有限性与无尽可能,从而对自身存在产生深刻认知与顿悟。在 中,春节作为故事进程的关键时刻,成为主人公陈十立从困境中获得自我救赎的契机。春节的到来,标志其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他决定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虚拟舞台,这一决定象征他从精神的荒野走向重生与振作。不可否认,春节作为“节日时间”的载体是欢愉的象征,其作为具象化时间的独特意义还在于,使人物的情感与行动获得了超越困厄的伟力。
春节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其象征意义还在于对集体意识与文化记忆的凝聚与传承。在 中,新年朝会的设定成为故事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群臣献礼、傩戏表演等传统仪式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通过这些仪式化的活动,春节呈现了社会秩序的重建与集体价值的延续,成为个体命运转折的象征。张衡的“螣蛇阵”引发的山火与雨峰的变化,正是在这一节日时刻发生的,暗示着节日所蕴藏的转机与希望。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烘托下,人物命运的转折与情感的重生得到了情感上的深化与历史意义的拓维。
蛇与数字“10”作为“新世界”构建的两大文化符号,在叙事结构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深具哲学意涵与象征性功能。作为古老而深刻的图腾符号,蛇在全球各地的神话与文化传统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其表征蜕变与再生,也隐喻人类在面临命运与自然力量时所经历的冲突与超越。蛇的形象具有内在的二重性:既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是生死循环的体现;又是人类探索未知与超越自我局限的隐喻。在江波的 中,蛇象征着人类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更将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机地连接,成为地球文明文化特色的重要象征。同样地,《隐喻之桥》中的蛇年元素,亦借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氛围,强化了地球文化的传统性,唤起了人们对家乡、对文化根脉的深切怀念与情感认同。
而数字“10”作为另一种符号系统,则承载了独特的时间象征与认知结构。作为对时间的标识与经验的度量,数字“10”远超其字面意义,成为了人类对历史的总结、对未来的期许与对生命历程的深刻反思。《螣蛇乘雾》中,太后邓绥崩逝,张衡被贬任为公车司马令,肩负起皇宫保安的重任。十年间,他致力于科技器械创新,先后发明了地动仪、侯风仪、指南车,修葺了“螣蛇阵”。然而,正当他距离成功测月仅一步之遥时,张衡却决然焚毁了“螣蛇阵”。十年的时间,使得张衡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经历了一场无声蜕变。他领悟到时间的伟力——十年,既是一个能消解过往的周期,也是新旅程的起点。
在《祈祷的时空》中,我们看到,“10”成为了多维度象征,涵及飞船因事故漂流的10年,其与春节耦合,展示了飞船中的人物在生命阶段中的变化,揭示了人类如何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替之间实现自我认知的蜕变。这一结构使得数字“10”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符号,成为了生命与认知发展的标尺。在《唯有失去,才知回忆珍重》中,列车编号“巳蛇十号”将数字“10”与蛇年这一时间单位交织,成为命运与情感深刻交汇的象征。作为“你”所乘坐的列车编号,“巳蛇十号”是“你”离开浮城、归向故乡的物理载体,蕴含了“你”对归属的渴望与归乡的深切期盼。列车作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串联起了“你”在旅途中复杂的情感波动,体现了情感的流转与时光的流逝。
综上所述,2025年“科幻春晚”作品在情节结构与创意表达上展现了非凡的想象力,尤其在主题探索层面,揭示了人类文明、科技进步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作品通过对科技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伦理与未来之间多维互动的呈现,映射了当代社会对于此类议题的广泛焦虑与觉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界”这一虚拟时空的构建,不单单是科幻背景设定,而是作为承载哲学性与文化性反思的多层次载体。符号体系中的“春节”“蛇”和数字“10”则充实了作品的幻想元素,赋予作品对当代社会、文化及哲学的多重视角。春节作为情感共鸣的象征,传递了跨越时空的文化纽带与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蛇年在文化传承中承载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唤起了对历史循环与时序变迁的悠思;数字“10”作为时间的象征,呼应着时代周期性与转型的哲性思考。在如上各个符号交织的叙事场域中,该系列作品保持了对春节等元素的“集中聚焦”,也在情节推进上达致高度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凸显了科技与人文的辩证统一,呈现出跨学科的哲学深度,启发读者对未来社会或可面临的文化、伦理与身份认同问题的批判性审视。
主视觉 巽
2025科幻春晚小说回放
【点击标题收看】
2025科幻春晚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