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凤城河风景区 泰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放眼群星璀璨的中国城市群,江苏泰州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却算不上耳熟能详,容易被她西边的扬州、南边的苏锡常移走关注目光。能在全省数一数二的,还是她的“年轻”:1996年始设地级市。

  然而说泰州年轻,亦不尽然:西汉置县,南唐建州,千年淮盐重镇,几度富甲天下,引来俊彦往还,留下文昌水秀,海纳四方来人,兴实业、重文教、爱生活,成就“泰州太美,顺风顺水”的“水城慢生活”。

  背靠千年底蕴,秉持尚实务本,古城泰州一经行政区划改革,便焕发奋进生机: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生产总值七年翻番,隔几年就上一个台阶,增速多次领跑全省。

  5788平方公里土地、450万常住人口,辖海陵、姜堰、医药高新(高港)三区,靖江、泰兴、兴化三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正在雄心勃勃奔赴“万亿城市”宏大目标——

  像许多城市一样,泰州虽不是大名鼎鼎,但入乎其内,便觉大有乾坤,值得细细品味。

  初识泰州,先得“泰”之形。古泰州滨黄海、临长江、通淮河,以“人在三水间”活画了“泰”字。位居里下河腹地、兼得江淮海之风的泰州,在或襟江带湖、或依江贯河、或枕江望海的一众江南水城中,标识出区分度。

  再观泰州,遂会“泰”之意。一马平川、无险可据的泰州,却因而得福,以兵家不争之地而成“祥泰之州”。“老弱嬉游日无扰,风俗宛与成康齐”,清代诗人吴嘉纪笔下的故乡,一派桃源风光,至今依然。

  身入泰州,才识“泰”之神。因水而生的另面,是治水方兴。海堰的蜿蜒雄伟、垛田的堆垒而上、沟渠的繁密纵横、盐场的溽热劳苦,无不默默诉说着历代泰州人的辛勤与坚韧。岁月静好的底色,是不懈奋进。

  2100多年的建城史,泰州正是在一次次蝶变中成就祥泰之州、幸福水城。就像那里的水,虽波澜不惊,却是静水流深、进而不止。

  以城之进,不断拓展生息场域。从远古人与麋鹿共生的海边滩涂,到西汉因盐业发展而设的海陵县,再到唐五代“咸鹾赡溢,职赋殷繁,可谓水陆要津,咽喉剧郡”的泰州,这方水土傍海而兴,城市规制因业而升。为产盐销盐而通水运,因通水运而走粮米、聚人气、兴商埠,泰州渐次有了宽达百米的护城河、双水绕城的“骨骼”、两万内河的“经络”,有了粮行商帮、百业铺面、茶肆澡堂、书馆戏院,城市布局因业而盛。

  今日泰州,虽不再见舳舻百里“帆通里河米,市换过江盐”的画面,却以国内唯一“税务”命名的古桥、“一街望到头,唐宋元明清”的古迹,铭刻着城市演进的印记。新时期的泰州,产业结构今非昔比,经济地位重要依然。正因其发展已非县级市所能承载,地级泰州市成立,为城之进标定新的刻度。


参赛选手在 2024 泰州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泰州站)比赛中(2024年10月20日摄) 汤德宏摄 / 本刊

  以文之进,层累丰润精神沃土。设于古泰州的西溪盐仓监,到北宋时已成朝廷“墩苗”的重要岗位,走出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富弼、韩琦五位宰相,自此“名城名宦交相重”,引来四方俊杰,种下绵延文脉。浙江人赵孟頫在泰州题咏“悠然斜川意”的安闲,江西人汤显祖在泰州感慨“一种神仙世上情”的超凡,山东人孔尚任在泰州写就《桃花扇》的义烈。

  煮盐为生,带来埋头辛勤劳作、珍惜尘世幸福的城市秉性,孕育出近百姓的文化形态,更孕育出重民本的思想精华:泰州儿女创造的“人文三水”——施耐庵的《水浒》、郑板桥的水墨、梅兰芳的水袖,加上柳敬亭的评话,以戏曲曲艺小说书画这样最贴近百姓的形态,跻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胡瑗力倡“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泰州学派凝练“百姓日用即道”,郑板桥倾心“一枝一叶总关情”,让“明体达用”“百姓日用”的思想从此生发,影响全国,在新时代“两创”中更加焕发光彩。

  以人之进,积聚走向未来力量。从永嘉之乱到晚清兵燹,祥泰之州张开怀抱迎天下人走进,让一代代避乱先民经过这里而栖身,爱上这里而扎根。从泰州城抗金、兴化泰兴抗倭,到鸦片战争靖江抗英,一代代泰州人惜福保家从不畏缩,退敌而进,留下曲曲壮歌。海纳天下的泰州人,更以大胸怀走进大世界、成就大事业:盐丁王艮师从王阳明后创立泰州学派流芳天下,学者刘熙载主讲上海书院时著就《艺概》名垂史册,近代泰州民族工业“三泰”商品通行国内、远销海外。

  大时代洪流中的万千泰州儿女,更是从家乡投身革命,跟着党转战南北。1950年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258名战斗英雄代表中,就有杨根思等4名泰州代表。以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为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泰州人又以“四千四万”精神造就春兰、扬子江、亚星等一批实业冠军,走向全国和世界。进入新时代,“人民科学家”叶培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北斗导航副总设计师杨元喜等泰州儿女,在更大舞台上走向星辰大海。

  奋进征途漫漫,一直浸染在泰州本色里的,是尚实务本、坚韧刚强,静中寓动、居中向上。

  纵观今天的泰州,有爆发之力,也有成长烦恼:区位处苏中之中,交通却仍拖发展后腿;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地级市前列,在省内却仍是居中;制造业底子厚实,产业升级却仍任重道远;文融吴楚越,知名度却还不够高……更上层楼,惟有奋进。

  泰州城已越千年,泰州市将迎而立。面向未来,这座古老而又青春的城市,正疏源浚流,与古为新,蓬勃向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奔胜 张舒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