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灵逸


元宝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古代钱币,顾名思义,可解读为 “ 元朝之宝 ” ,即元代由白银或黄金制成的货币。据史料记载,元朝至元三年( 1266 年)以平淮库(当时国家银库)的白银熔铸成 “ 锭 ” ,凡重量达 50 两者,名曰 “ 元宝 ” 。后来我们把金锭、银锭通称为元宝。其实,早在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旋读为 “ 开通元宝 ” 的说法,而最早的元宝钱也出现在唐代中期,不过当时的元宝只是对铜钱的一种称呼。

唐王朝进入中期后,走上了由兴转衰的下坡路,到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发动了历时八年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后,造成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市场凋敝,政府财政匮乏。“得壹元宝”与“顺天元宝”大钱,就产生于这一动乱年代。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登基,不久后又被儿子安庆绪害死。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诱杀安庆绪,在范阳自立为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上元元年(760年)六月,开始铸行货币——得壹元宝。据说,史思明做梦时梦见了一个“壹”字,找道士解梦,道士附会说这是“得一者得天下”,史思明大喜,便销毁洛阳佛像取铜铸“得壹元宝”,与开元通宝并用,规定以1个得壹元宝合100个开元通宝。这种虚值货币遭到了百姓的反对,民间又流传开“壹”字是“一世而亡”的说法。史思明知道自己并非正统,便非常迷信这些怪力乱神之说,听闻此事后很快改铸“顺天元宝”,表示所作所为是顺应天命,希望权利永固。据《新唐书》记载:“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壹元宝’钱……既而恶‘得壹’非长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由于“得壹元宝”只发行了几个月,其铸造量很少,收藏界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史思明的皇帝梦很快就破灭了,据《钱录》说:“贼平之后,无所用焉。刀兵之家,还将铸佛。”安史之乱平息之后,毁佛所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被“还将铸佛”,这也有点讽刺意味。


得壹元宝与顺天元宝

1992年,在洛阳考古发掘的一座中唐墓葬中,出土有当时流通的四种钱币,其中开元通宝10枚,乾元重宝16枚,得壹元宝3枚,顺天元宝7枚。得壹元宝制作工整,钱径约3.5厘米,重12.5克左右。其背面多有月纹,穿上、下、左、右皆铸有月纹之币较为少见。据说在钱币上铸星月纹寓意“进步”和“成功”,但封建割据不是历史的进步,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唐王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 。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