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80后”,不到40岁的年纪里,三次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
第一次,是18岁那年。
他代表中国出征第47届国际奥数竞赛,拿了金牌,被保送北大数学系。
那时,他像一颗骤然腾空的星星,照亮了中国数学界的天空;
第二次,是4年后。
他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和全额奖学金,却在报到的前一夜忽然失联。
等再露面时,他已剃度出家,皈依佛门。
最后一次,更是匪夷所思。
出家8年后,他下山还俗。
不仅办起了公司,还结了婚。
他一次次站在风口浪尖,一次次被无端地揣测诋毁。
但这位传奇人物从不躲闪,反而出了一本自传,将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他就是曾经的数学天才柳智宇,他的自传名为《人生每一步都算数》。
在书里,他亲手打碎头顶的光环,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的痛苦与挣扎。
求学时的无助,禅修中的迷乱,还俗后的重生,是那么真实又那么艰难。
他在书里说:
“所有的苦辣酸甜,都是我在人间修行的见证,为的是找到自己,践行此生的使命。”
人活着的目的,从来不是外在的头衔,也绝非他人的赞誉或是崇拜。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穿越层层迷茫,找到真实的自我。
1
被期待绑架
人就是没有自我的傀儡
在书里,作者写了很多别人对他的印象。
高中老师一直记得:“智宇是个特别会学习的孩子。”
北大老师,则发现他有大智慧,称呼他为“小圣贤”。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恰恰相反。
在书里作者坦言,自己不仅厌学,心智上还有很大问题。
首先是特别粗心,存在注意力缺陷,再就是字写得非常难看。
但为了成为长辈眼中的“好学生”,他从小就强迫自己刻苦学习。
比如,粗心写错的字,他会罚自己写几百遍,直到完全不出错才行。
比如,被老师检查作业,只要有一点错,他就一边崩溃一边重做。
他用力维系着好学生的身份,生怕外界传来一点不满与指责。
直到四年级时,老师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他的处境才好了一些。
然而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他在数学里的跋涉也越来越难。
应对国内的竞赛他是游刃有余,但出国比赛后就有点吃力了。
尤其是高三患上眼疾,一写字,他的眼球就像被针扎一样剧疼。
但为了不让大家失望,他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刷题。
实在睁不开眼的时候,就在脑子里打草稿,公式、推导、结论全靠想。
渐渐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感受到的快乐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禁锢、是委屈,是说不出口的恐惧。
最难的时候,他患上了抑郁症,偷偷去看心理医生。
但看来看去也无济于事,还差点被人误解为“疯了”。
不敢让外界失望,怕辜负别人期待,即便再痛苦,他也不敢反抗。
2010年,大学毕业前夕,柳智宇在老师和父母的建议下,准备出国留学。
别人希望他去麻省理工学院,他就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
别人希望他尽早到校报到,他就早早地张罗着出国事宜。
可就在登上前往美国的航班前,柳智宇彻底崩溃了。
多年的压抑,在这一刻如洪水般决堤,将他卷入漫无边际的悲痛中。
他强烈地意识到一种迷失自我的痛苦,再也无法面对眼前的一切。
最终,他没有登机,而是慌里慌张地逃走了。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有句话很扎心:
“为了适应所有人而修剪自己,人很快就会只剩下骨头。”
朋友希望你功成名就,你就去名利场上厮杀;
父母盼着你出人头地,你就吃力地往上爬。
大到人生方向,生活规划,小到胖瘦美丑,吃喝拉撒,都只看别人眉眼,不顾自己感受。
这样活着,再苦再累也不过是迎合了别人,委屈了自己。
挣扎在别人的期待里,徘徊在他人的目光中,到最后人就只剩一副空壳。
灵魂一旦受到束缚,走到哪里都宛如一个傀儡。
2
寻找自己
是一段更艰难的旅程
2010年初秋的一个清晨,一辆汽车绕过繁华的市区,驶向茫茫深山。
坐在车上的柳智宇思绪万千。
他该如何向外界解释,又要如何躲避即将到来的风暴?
“不管了,反正下定了决心,就绝不回头!”
中午时分,他抵达北京龙泉寺,当天下午,他就给父母、学校去了信儿。
在信中,他正式宣布:剃度出家。
一时间,舆论沸腾了!
家人哭天抢地,苦苦哀劝;老师们痛心疾首,怒其不争。
媒体大肆报道,将“北大天才遁入空门”炒作得尽人皆知。
但柳智宇不为所动,坚持皈依,并更名释贤宇。
出家最开始的日子,他过得十分惬意。
清幽山林,晨钟暮鼓,打坐参禅,神游天地……他整个人都沉浸在久违的自由与放松中。
他本以为这就是随心而活,这就是找到了自己,但慢慢地,他感觉不对劲了。
首先是身体不适应,山上气候太冷,住宿条件也十分简陋。
加上水土不服,他就频频生病,而且求医问药也不便,大多数时间他只能硬扛。
再就是心绪不宁,他本以为出家就清静了,没想到寺院内规矩繁多人员繁杂。
大伙纷争和矛盾不断,很多时候也不能免俗,山里和闹市一样,都是修罗场。
最令他迷茫的,是他始终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内心依然充满了矛盾与恐惧。
在书里,他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理想一直是借助自身能量,帮众生脱离苦海。
可眼下,他顾全自己都费劲,更别说去帮助别人。
关于这段经历,作者在书里坦言:
“我又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在极度耗竭的状态中,不知接下来要走向何方。”
完全与世隔绝后,柳智宇这才发觉,“做自己”这条路没想象的那么好走。
但这次,他拒绝再做逃兵,而是苦心孤诣地寻找生命的出路。
因缘际会下,他接触到了心理学,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将佛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为世人指点迷津。
他兴冲冲地开启计划,可没过多久,又发现困难重重。
身为出家人,他不能从事营利活动,而免费咨询又无法令咨询室正常运营。
他既不敢谈钱,又怕外界非议,既坚定不了志向,又搞不清想干什么。
最后,他只能铩羽而归,草草结束了心理咨询的事业,继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出家8年,兜兜转转,他好像又回到了原点,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了。
《哲人言行录》里,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为难?
他回答了五个字,认识你自己。
看清别人容易,了解自己很难,对抗外界容易,降服内心很难。
寻找自我的旅途中,你要面对自己的种种缺陷:懒惰、无能、胆怯、愚昧……
你要看清自己的本性,不回避那些根深蒂固的自私、贪婪、偏见,乃至怯懦;
你还得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这辈子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想过的是哪种日子。
这些远比躲避世俗更难,远比摆脱他人期待更艰辛。
但过不了这一关,人就永远无法找到自己。
即便你遁入空门,即便你换了工作,即便你逃到天涯海角,无法活出自我的人,痛苦一直都如影随形。
3
活出自我
是人这辈子最关键的一步
书里,作者讲述了一段很神奇的经历。
就在他异常迷茫的时刻,偶然间从佛经中读到了一个故事。
佛陀时代,有一位富家子弟,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出家后非常不适。
为了方便他修行,佛陀特意为他安排了一间豪华的房间,并提供美食佳肴。
很快地,这位富家子因为更适合自己的修行环境,得到了证悟。
这个故事,好似神明有意指引,一下子令柳智宇开了窍。
为了让自己开悟,人要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地方。
这个地方可以是寺庙,也可以是红尘。
于是,他静下心来想了很久很久:
从儿时的乖顺到后来的压抑,从避世修行到修行中的困惑,从眼下的境遇到未来的计划……
最终他想通了。
他还是要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他可以回到人群,回归红尘。
2018年,柳智宇下山。
两年后,他对佛祖做完最后的忏悔后,还俗成为五戒居士。
从还俗到现在,他先后在网上开通“佛系心理服务项目”,组建心理咨询团队,打造线下心理服务热线,并办讲座、出书,组织义诊等等。
他以“创业者”身份自居,赚到了一些钱,但也引来很多负面声音。
但这一次,他不再害怕,更不会辩解,也绝不会做违心的事。
他很确定,现在做的事,就是他该做的,如今的样子,是他最喜欢的。
他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在书里,作者还写过一个梦境。
还俗后的一天晚上,睡梦中,他看见一片紫色的夜空,月光从枝丫的缝隙飘落,庄严而深邃。
梦醒后,柳智宇写道:“我的心也如花朵绽放,满是喜悦与慈悲。”
这一刻,他就像佛陀的那位富家弟子,在适合他的处境中,完成了修行。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人只有忠于自己,才能度过极好的一生。
当我们越过世俗的障碍,摆脱内心的迷障,才算真正开始活。
你将看见真实的自己,悟透此生的使命,也将重拾信心与勇气。
人生最大的遗憾,从来不是你有没有成功,会不会出名。
而是直到长日尽头才发现,奔忙不休数十载,你却从未有一刻在为自己而活。
所以说,先找到自己,是人这辈子最关键的一步。
即便阻碍重重,即便腹背受敌,都不要停止探寻自己的脚步。
幸福,源自内在的觉醒,而非外在的追逐。
顿悟了这一点,人就活明白了。
俞敏洪在一期对谈中,和柳智宇深入探讨过这本书。
俞敏洪认为,这本书绝非柳智宇的自传,而是在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心。
柳智宇也在书里写道: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无论多么忙碌,取得多大成就,都有一种无意义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所以,愈发迷茫、麻木,乃至痛苦。
鉴于此,他才不遗余力地,通过剖析自己来为众生提供一种自救的路径。
那就是摆脱外界羁绊,找到心之所向,勇敢地去做自己。
就像哲学家黑塞说过的一段话: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不管命运赐予什么,不管生活通向哪,别怕走弯路,大胆往前走。
请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