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师徒两个和尚,一位老和尚,一位小和尚。有一天,他们来到一条河边,河水湍急,没有桥,只能涉水而过。

这时,一位年轻女子也来到河边,她看起来很为难,因为河水太深,她不敢独自过河。老和尚见状,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对女子说:“姑娘,我背你过去吧。”女子犹豫了一下,但看到老和尚的诚意,便同意了。

于是,老和尚背起女子,稳稳地走过了河。到达对岸后,老和尚放下女子,继续和小和尚一起赶路。小和尚一路上心事重重,觉得师父的行为有些不妥,但又不敢直接问。

他们走了很久,直到天色渐晚,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问老和尚:“师父,出家人不是要避讳女色吗?您怎么背了那个女子过河呢?”

老和尚微微一笑,回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她呢?”

“放不下,担着走。”说的就是这个禅宗故事。

这个故事很好理解,放不下内心的执念,就会一直被它所累。

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却不知道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背着一样东西,口中所说的“放下”也往往都是一句空谈。



因此,要谈放下,首先就要先了解,所谓“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么。

01.放下是放下什么

“放下”是一个在哲学、心理学、宗教和日常生活中都高频出现的概念。

不管如何定义,这个词无疑是一个动词,因此也就成了其最迷惑人的地方。

放下,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将某物或某事放下”,在更深层次上,则指向一种心理状态,指“释放内心的执念、期待、恐惧或负担,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但既然说到“放下”是一个动词,如果有老北鼻把其理解成是一个“及物动词”,那么其后面就必定要接一个宾语。

也就是但凡提到“放下”这个词,我们的头脑都会不自觉反应出一个问号:“放下什么?”

必须得放下点儿什么才算放下。



如果一定要给“放下”的对象进行分类,老游试着总结一下哈。

一个人要先拥有什么,然后才能做这个“放下”的动作。

什么都没有,也就无需放下。

“拥有”这个概念只在三维时空适用,心灵不需要拥有,心灵当下给即当下得。

在这个三维时空,我们能拥有的东西,无外乎存在在过去、现在及未来。

过去的早已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只有现在,而现在,在哪儿?

现在抓不住,“现在”在你意识到的这一刻就成了过去。

那么所谓“放下”,放下之前以为拥有的也就是“过去”,而要放下的,也就是要放下这个“过去”。

啰嗦到这里,有老铁可能会说,“这是废话,要放下过去,都说过无数遍了。”

No、no、no……



如果你听到过“放下过去”这句话,那么你只听到了一半。

后面还有半句,就是“过去不存在”。

老游上面啰嗦的,就是为了要强调“过去不存在”。

“过去”除了存在在你的记忆里,从来没真正存在过。

因此,话题到这里,才进入关键,所谓“放下”,所谓“放下过去”,就等于放下“不存在”。

既然不存在,还有什么可放下的?

所以,老游才在最开始说,“放下”表面上是一个动词,实在是一种误导。

真正的放下,是认出没有什么可需要放下的。



02.放下不是一个操作

如果你还理解成有一个东西要放下,或者有一个过去要放下,那么就等于没有放下。

因为那个“东西”、那个“过去”还在你心里。

那么你的“放下”就还是从“外”操作,还是放在显化的“果”上。

各位老北鼻们只要仔细一想就会知道,实际上我们什么都拥有不了,所拥有的只是那个以为“拥有什么”的“以为”。

上一篇老游讨论过,一切都在变化,凡“非恒常”之物都在“外”,都是即生即灭的,连身体都是生灭的,那么我们最终能拥有什么?

你以为所拥有的,不过都是一堆定义、概念和“以为”,

而这些东西,都在时间里,没有一样能抓得住。

因为,我们以为所拥有的,其实拥有的只有“过去”,而“过去”也只存在于我们的“以为”里。

所以,当你以为你需要放下点儿什么的时候,正是那个“以为”反而让你放不下。



显化法则,老游再次强调,是心灵的显化。

你保持着这个“以为”不放,就不会显化出新的东西。

最重要就是,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抱着不放”,而一再重复旧有模式。

上一篇老游提到过,“过去”没有办法改变。

无法改变,无论是从三维时空,物理时间上的无法改变,还是说从心灵角度,其已“不存在”了来讲,都的的确确是无法改变。

而我们想“放下”一个既“无法改变”又“不存在”的东西,就等于是在做无效操作,当然不包括,你可以“以为”自己在操作。

因此,再强调一遍,真正的放下,什么都不需要做,因为根本没有可操作的对象。

“放下”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提醒,提醒你在想到“放下”这个词的时候,就可以停止对“过去”的显化了。

道理就这么简单。



那么有老北鼻可能要问了,那有个词叫“放下期待”,那不是对未来的一种释放吗?

03.放下期待

“放下期待”这又是一个坑哈。

“期待”貌似是对未来的向往,实则是对“过去”的镜像反射。

也就是说,没有对“过去”的认知,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

试着去想,你是否能想象出你根本不知道的场景?

你都“不知道”了,又怎么想象?

“知道”永远是对过去的知道,想象也从来都是以“过去”为素材。

因此,所谓“期待”,只能说是对“过去”的一个变体显化,用“期待”是显化不出新东西的。



不过,“放下期待”本身并没有错,但在操作上,绝对不是说要放下对某人、某事、某物的具象化想象。

而是说,要放下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来自过去的认知和评判。

如果没有过去的认知,那么无论显化出来的是什么,你都将有机会用全新的目光去看它,而不是戴着“过去滤镜”去看。

这里老游举一个委婉的例子。

假设你有一只拆家的哈士奇,现在你要显化这只哈士奇不再拆家。

如果你心里一直保持过去对哈士奇的印象,“哈士奇就有拆家属性”,那么你就怎么也显化不出一只不咬沙发的哈士奇。但是如果你能放下所有“滤镜”也不期待这件事,也许有一天你回家,看到你的哈士奇和一堆散落地面的棉絮,你只会觉得是沙发该换了,然后你的哈士奇没有躲你,而是“崭新”的欢快、热情。

这个例子里,什么都没有变,需要变的只有目光。

那位老铁就问了,这么说是不是“自欺欺人”?

是不是,试过了,看到了才知道。

这就如同电脑上的刷新键,你按了几次“刷新”也并不一定会看到屏幕上有什么实际变化,但电脑后台的程序被刷新了,接下来运行就会更流畅。



04.放下就是离开过去的牵绊

时空分分秒秒在离我们而去,即使不放下,它也不存在了。

放下,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心悄然转向。

其实,真正的显化也不需要做什么。

在了,也就是了。

这一刻,如果内心能够涌起平安与喜悦,那么这一刻你就是平安与喜悦。

这一刻,如果内心是对过去的挂碍,那么这一刻你就是挂碍本身。

一切美好是靠放下而获得,而非靠抓取而获得。

显化从来不在未来,心灵的显化只在当下。

这一刻显化不出来的平安与喜悦,下一刻也显化不出来,因为没有“下一刻”,只有“这一刻”。

因此专注当下,就是最好的显化。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讨论专注的话题,但老游这里想插个“避坑系列”——抑郁。

所谓“抑郁”,其本质实际就是对“过去”的放不下,但能抑郁的小伙伴们,其本身的“显化的能量”实际上是远远超于常人,如果不慎一脚踩进这个坑里出不来,就实在太可惜。

因此下一篇,老游将以显化法则的形式,来讨论“抑郁”这种能量。

感兴趣的老北鼻们,点赞、留言、加关注,往后才能不迷路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